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这个世界变得撕裂、难以思议,我们必须去理解、阐述、适应并改变。 许纪霖、梁文道、刘擎等学者探讨重建心灵世界之法。 面对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许纪霖 等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定价:39.00元
  • ISBN:7508662563
20世纪80年代在精神谱系上所继承的,正是这种充满活力的青春精神。不知何时,青春精神在中国大地消失了,在校园里面流散了,在青年的灵魂当中死去了。在80年代,是社会跟着大学走,大学作为思想的领导者、社会的开路先锋,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而在今天,是大学跟着社会走,社会流行什么风尚,操持什么语言,传播什么价值观念,大学就跟在后面亦步亦趋。学生一进入校园,就等于提前跨入社会,各种竞争、算计、功利,充盈整个校园。大学成为职场的预备役,跨入了大学,就等于进入了成年人社会。一切都是成年人的规则,到处是老气横秋的早熟与世故。学生如此,老师亦是如此。愈加细密的学术晋升规则让青年教师几乎喘不过气,“著书都为稻粱谋”,房子、职称、课题……当有趣的人文与科学事业最终蜕变为无聊生计的时候,青春与活力便成为过于奢侈、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有学生喜好读书,求知欲未泯,或者以天下为怀,为苍生而鸣,常常被同学视为异类,所谓的“政治不成熟”。有年长的好心者会如此劝说:“不要太理想主义,这年头不要生活得太迂,要现实一点,莫谈国事,少读闲书,还是多想一想文凭、职位、收入,早点为结婚、买房、买车做准备吧!”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3-12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佛教的“空”不是虚无。空是本质不可得,如梦如幻。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以这个水瓶为例,表面上是一个实体,但其本质却是无数的正在生灭的粒子,乃至还有一种解释是,它只是能量的生灭而已。这意味着水瓶其实没有本质可得,但是你还是可以看到它的“相”存在于此。
佛教认为没有本质叫“瓶子”的东西在那里,它其实是在不断生灭,这叫如梦如幻,它叫空,而不是无。中国传统上面都是谈“有无”,但佛教不是,佛教是说,我先肯定这个瓶子的存在,但是他会告诉你,这个东西是如梦如幻的,本质是不可得的。因此,在佛教的理论中,从一开始就肯定这个有,但是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才是重点,你说它虚无了吗?没有啊!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3-12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老子》的第五十章,原文是谈生死:“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段文字有很多解释,我尝试取其中一种:把人的生命各分为三,3/10在生的层面,3/10在死的层面,还有3/10在由生走向死的层面。为什么由生走向死?因为过于贪恋生,无止境地满足物欲,就是走向死。这是我们各占3/10的平凡人生,那么加起来是九,是否还有剩下的一?原文没有说,只描绘了一段传说中的“善摄生者”,完全是神奇的景象,什么灾难都躲避开他。在剩下的1/10中,还有一小部分的可能性,通过修持完全消除死亡的阴影。这是中国文化里道家特有的想象,成为后世丹道的追求。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3-13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什么叫文化托命之人?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世界文化,都不是抽象的,文化的背后有其主体,主体就是自觉担当和传承文化的人,这些人就叫作文化托命之人。文化是通过一代又一代托命之人薪火相传的。
从人需声 //文化托命之人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3-13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第一,新天下主义是对传统天下主义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双重超越,既保持了天下主义的普世主义传统,从整个人类的普世文明、全球利益来思考和决策,同时又抛弃天下主义的自我中心观:唯我独大,唯我文明。
第二,如何去中心化,去等级化?传统天下主义毕竟建构了一个等级,中心是最文明的,越到边缘越野蛮,而新天下主义要吸收的是近代民族主义中的健康价值:各个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个国家,相互尊重主权。我们可以看到新天下主义并不是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完全否定,而是和它产生对冲后,相互的解毒剂。
新天下主义要构造的恰恰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各个民族国家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虽然各有各的利益和价值,但时时刻刻以普世文明的价值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是否合理,自身的国家利益是否符合全人类的普遍利益。这不是超越各种特殊性、民族性的高高在上的普世文明,而是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的“共享的”普遍性,是相互承认、相互沟通而建立起来的普遍性。
从人需声 //新天下主义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3-14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这个世界的价值观、个人趣味和性取向已经越来越多元,即使在中国,对同性恋也越来越宽容。现在核心争论的问题是:同性恋是否可以为法律承认,获得合法的婚姻?前不久美国最高法院以5∶4通过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这在中国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儒家学者发表文章称绝对不承认同性恋婚姻,认为这违背儒家的基本人伦。的确,同性恋婚姻与同性恋自由不同,后者是个人的性取向,前者不仅涉及两个人,还涉及两个不同的家庭,在一个保护私有财产的法权社会当中,同性恋婚姻挑战了既往的家庭观念、家庭共同体的演化方式。同性恋对人类最大的挑战,乃是如何面对反常和异端?最近中信出版社出版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平克的名著《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他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以往都认为人类道德进步都是德行的改善,是道德的加法,但在平克看来,却是暴力的减少。今天讨论图灵的人生悲剧,我突然想到,人类道德的进步,恐怕还有另外一个标准,就是对异端和反常的容忍,包括思想上的异端、政治的异端、性格的异端和性取向的异端。对这些人类中“反常”亚群体的容忍,恐怕是人类进步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胡适当年说过,“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就是这个意思。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3-1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任何一个人,在今天这个时代写作都很困难。我觉得尤其是知识分子、写评论的人,面对非常大的诱惑与挑战。所以你对写作要有戒律,冷静地看待你的作品与读者的即刻反应之间的关系。你真的那么在乎他们吗?请注意,我不是说不在乎,而是怎样在乎,怎样把握,我觉得非常不容易。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3-15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我说的文化“再等级化”,是希望这个社会重新有一套文化之礼、语言之礼,有卓越与平庸之分。“再等级化”以尊重身份的平等为前提,但让各种文化,包括被边缘化的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生长空间,在平等的文化竞争当中区分何为卓越,何为平庸。只有卓越的文化、有尊严的文化才能与金钱和权力抗衡,而那些平庸的网络化语言,虽然有时候也会嘲笑和解构权力与金钱的虚妄,但因为自身是没有尊严的,缺乏卓越品格,因此只能提供破坏的、颠覆性的负能量,而不能像卓越文化那样拥有替代性、建设性的正能量。平庸文化反而成为权力与金钱的补充性存在,反过来更强化了后者的合法性。
从人需声 //许纪霖-3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3-15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