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安身立命

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这个世界变得撕裂、难以思议,我们必须去理解、阐述、适应并改变。 许纪霖、梁文道、刘擎等学者探讨重建心灵世界之法。 面对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许纪霖 等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定价:39.00元
  • ISBN:7508662563
自序
  • 从人需声
    2018-03-12 14:59:44 摘录
    20世纪80年代在精神谱系上所继承的,正是这种充满活力的青春精神。不知何时,青春精神在中国大地消失了,在校园里面流散了,在青年的灵魂当中死去了。在80年代,是社会跟着大学走,大学作为思想的领导者、社会的开路先锋,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而在今天,是大学跟着社会走,社会流行什么风尚,操持什么语言,传播什么价值观念,大学就跟在后面亦步亦趋。学生一进入校园,就等于提前跨入社会,各种竞争、算计、功利,充盈整个校园。大学成为职场的预备役,跨入了大学,就等于进入了成年人社会。一切都是成年人的规则,到处是老气横秋的早熟与世故。学生如此,老师亦是如此。愈加细密的学术晋升规则让青年教师几乎喘不过气,“著书都为稻粱谋”,房子、职称、课题……当有趣的人文与科学事业最终蜕变为无聊生计的时候,青春与活力便成为过于奢侈、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有学生喜好读书,求知欲未泯,或者以天下为怀,为苍生而鸣,常常被同学视为异类,所谓的“政治不成熟”。有年长的好心者会如此劝说:“不要太理想主义,这年头不要生活得太迂,要现实一点,莫谈国事,少读闲书,还是多想一想文凭、职位、收入,早点为结婚、买房、买车做准备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从人需声
    2018-03-12 14:55:29 摘录
    1916年,五四的精神领袖之一李大钊先生从日本眺望神州,激情洋溢地写下了名篇《青春》:春日载阳,东风解冻,远从瀛岛,反顾祖邦,肃杀郁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冰雪冱寒之天,一幻而为百卉昭苏之天矣。……俾以青年纯洁之躬,饫尝青春之甘美,沐浴青春之恩泽,永续青春之生涯,致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青年之于社会,殆犹此种草木之于田亩也。从此广植根蒂,深固不可复拔,不数年间,将见青春中华之参天蓊郁,错节盘根,树于世界,而神州之域,还其丰穰,复其膏腴矣。则谓此菁菁茁茁之青年,即此方复开敷之青春中华可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从人需声
    2018-03-12 14:51:20 摘录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名言,似乎再一次在天际回荡。对于这个陌生的时代,每个人由于所处的位置、利益和价值观的不同,竟然有截然相反的感受。这个时代变得撕裂、难以思议,但又须去理解、阐述、适应并改变它。在这个陌生的时代里,如何安身立命?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做什么,又能够做什么?
    知识分子,与其说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知识分子不是靠思想生存,是为思想而活着的人。知识分子典范地代表了启蒙一代人,有理性,有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意志力。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说叫“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孔夫子也说过类似的意思——“士志于道”。“士”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志于道”有两层意思:第一,要探究和阐释个人、社会、世界乃至宇宙的根本之道,这是知的层面。第二,不仅要“知”,而且还要“行”,亲身实践自己所认知的道。用王阳明的话叫“知行合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