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何以安身立命
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这个世界变得撕裂、难以思议,我们必须去理解、阐述、适应并改变。 许纪霖、梁文道、刘擎等学者探讨重建心灵世界之法。 面对
……
[ 展开全部 ]
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本?在本书中,许纪霖先生通过与众位学者的谈话,分多个层次对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进行了探讨:我们要如何面对自己,找到面对死亡、信仰和文化环境的方法。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看待世界的发展趋势?如何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众位学者通过对话题的讨论,力求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们找到重建自己内心的方法。
[ 收起 ]
作者:许纪霖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39.00元
ISBN:7508662563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儒、耶、佛对话当代人的心灵世界
从人需声
2018-03-12 15:45:25 摘录
佛教的“空”不是虚无。空是本质不可得,如梦如幻。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以这个水瓶为例,表面上是一个实体,但其本质却是无数的正在生灭的粒子,乃至还有一种解释是,它只是能量的生灭而已。这意味着水瓶其实没有本质可得,但是你还是可以看到它的“相”存在于此。
佛教认为没有本质叫“瓶子”的东西在那里,它其实是在不断生灭,这叫如梦如幻,它叫空,而不是无。中国传统上面都是谈“有无”,但佛教不是,佛教是说,我先肯定这个瓶子的存在,但是他会告诉你,这个东西是如梦如幻的,本质是不可得的。因此,在佛教的理论中,从一开始就肯定这个有,但是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才是重点,你说它虚无了吗?没有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从人需声
2018-03-12 15:42:54 摘录
针对佛教的无执,从儒家的角度来说,我们有时候需要执着。这个执着就好像我们要有情感那样。《世说新语》里王衍说:“最上无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推而言之,最上无执,最下不及执,执之为执,正是我们人之为人的特性,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全部去除呢?更健康的态度是对它加以适当的肯定,更合理地对待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自序
第一编 何以安身立命
儒、耶、佛对话当代人的心灵世界
现代人如何面对死亡?
知识分子:文化托命之人
第二编 换一种视野看中国
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双城记
回眸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传统
第三编 这世界怎么了
从中东的民主困境到欧洲的穆斯林难题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如何面对无所不在的暴力?
新天下主义:当中国遭遇世界
第四编 一个陌生的时代
中式教育打败西方了吗?
科学家、同性恋与国家利益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革命
网络时代的语言暴动与教主现象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自序
第一编 何以安身立命
儒、耶、佛对话当代人的心灵世界
现代人如何面对死亡?
知识分子:文化托命之人
第二编 换一种视野看中国
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双城记
回眸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传统
第三编 这世界怎么了
从中东的民主困境到欧洲的穆斯林难题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如何面对无所不在的暴力?
新天下主义:当中国遭遇世界
第四编 一个陌生的时代
中式教育打败西方了吗?
科学家、同性恋与国家利益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革命
网络时代的语言暴动与教主现象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自序
第一编 何以安身立命
儒、耶、佛对话当代人的心灵世界
现代人如何面对死亡?
知识分子:文化托命之人
第二编 换一种视野看中国
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双城记
回眸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传统
第三编 这世界怎么了
从中东的民主困境到欧洲的穆斯林难题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如何面对无所不在的暴力?
新天下主义:当中国遭遇世界
第四编 一个陌生的时代
中式教育打败西方了吗?
科学家、同性恋与国家利益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革命
网络时代的语言暴动与教主现象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以这个水瓶为例,表面上是一个实体,但其本质却是无数的正在生灭的粒子,乃至还有一种解释是,它只是能量的生灭而已。这意味着水瓶其实没有本质可得,但是你还是可以看到它的“相”存在于此。
佛教认为没有本质叫“瓶子”的东西在那里,它其实是在不断生灭,这叫如梦如幻,它叫空,而不是无。中国传统上面都是谈“有无”,但佛教不是,佛教是说,我先肯定这个瓶子的存在,但是他会告诉你,这个东西是如梦如幻的,本质是不可得的。因此,在佛教的理论中,从一开始就肯定这个有,但是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才是重点,你说它虚无了吗?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