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11-23
小学品德与生活
《21世纪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丛书: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是国内首次完成的系统而完整的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活动设计和典型案例系列丛书,分册作者由各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刘道溶 编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定价:24.00元
- ISBN:9787301202425
-
活动六诵读请歌
活动主题:爱的呼唤
活动目标:升华感情
活动方式:课件展示诗歌《小盲女》,由教师朗诵全诗。(诗中抒写了小盲女对明的渴望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对小盲女的关怀和同情)。集体朗读
诗,再次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高潮。通过朗诵诗歌使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进而感受尊重和关爱弱势群体的意义。“让世界充满爱,让每个人的心灵洒满阳光”是大家共
的心愿。)
教学反思】
1.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1)注重学生成长中爱的教育。
(2)培养学生学会接受爱、表达爱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博爱情怀的舞台。
2.学生表现:
(1)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2)了解到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
(3)懂得表达爱的方式,愿意尽力为残疾人做一些事情。最后 -
活动一导入
师:同学们,当你行走在大街小巷,当你漫步在络绎不绝的人群中,你常常会发现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或者双目失明,或者肢体残缺,你们知道人们对这类人是怎么称呼
的吗?
学生举出残疾人的例子
师总结归纳:残疾人就是身体的某个部分有残疾的人。
活动二。观看最像
活动主题:特殊的人群
活动目标:感知弱势群体的
特殊性
活动方式:多媒体播放有关残疾人活动的录像,学生观摩。
(观摩录像虽不如亲身体验那样能获得深切的感受,但从视觉上获取的信息能让学
生感受到残疾人身体及动作的不协调,从而唤起他们对残疾人的关注和同情心。
活上体验活的
活动主题:不便的生活
活动目标:感知弱势群体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活动方式:将学生分组,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衣、蒙眼走路
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用拐杖走路等等。(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
都有机会。)
(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以此为基础,引发他们对残疾人的尊重、友爱
和同情。)
活动四。畅读感受
活动主题:难言的痛楚
活动目标:理解弱势群体心灵深处的苦痛
流
活动方式:组内交流在模拟活动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组长记录和总结;全班交
(伙伴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同情与友爱从心与心的碰撞中产生,从而达
到情感的共鸣
活动五学会关爱
活动主题:爱的表达
活动目标:学会关爱需要关爱的人
活动方式: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爱心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想对残疾人说的话写在“爱心卡”上。在写的过程中,多媒体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每个小组选出一名
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小组的合作成果。
(写“爱心卡”的方式易于拉近学生和残疾人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残疾人似乎
就在自己身边,关爱他人的情怀容易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教案过程 -
【设计理念】
通过六个活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了解社会福利机构和设
施;体会社会对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激发学生对弱势人群的同情心和爱心,并以
实际行为尊重他们,帮助他们
【活动目标】
1.尝试体验残疾人日常生活中的困难,理解残疾人的生活不便,懂得他们比普通
人更需要关爱
2.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为残疾人设置的设施,学会对残疾人表达关爱的方式。
3.
增进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和爱心,并懂得友善对待弱势群体,把光和热洒播到他
人心田。
【教学预备活动】
1.学生实态
经历了一、二年级的学校生活,大多数三年级学生具有群体意识,能够适应校园集
体生活,习惯与朋友、教师以及学校中的各类人员相处。
本校学生虽处于经济发达的深圳特区,但家庭条件多数不够理想。学生父母因现实问题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劳碌,学生对爱的渴求促使他们易于接受爱的教育,更乐于帮
勤需要他们关怀的人。
2.课前准备
准备模拟活动所需要的简单材料,文本资源和媒体资源
前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