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5310

发布书摘:75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2-28

敌对与危机的年代

戴超武同志关于20世纪50年代台湾海峡危机和中美关系的著作即将出版,这是值得为之高兴的一件事。开始,这是他在南京大学做国际关系史博士后研究时的选题,完成了第一次台海危机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戴超武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定价:39.0
  • ISBN:9787801900340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8-02-22 摘录自第 538 页
    本书通过对两次台湾海峡危机的系统研究,大致展示出亚洲冷战的几个基本特点。
    首先,亚洲的冷战带有更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其次,亚洲的冷战更具有导致大规模冲突的潜在可能性。
    再次,亚洲的冷战更加体现了联盟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后果和影响是巨大的。
    最后,亚洲的冷战更加缺乏有效的缓和途径,敌对双方所进行的谈判难以产生相应的良性互动。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2-22 摘录自第 516 页
    因此,冷战时期美国的东亚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践,是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安全机制,遏制和抵抗苏联和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侵略”、“颠覆”和“扩张”。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至关重要的两个战略目标包括:第一,实行分裂中苏同盟的“楔子战略”,消除“中共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第二,加强同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保持太平洋岛屿防御链”的完整。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2-20 摘录自第 419 页
    因此,在危机的前期,美国依靠大量的情报来源,采取威慑的政策”和遏制的政策,并承诺以军事力量协防沿海岛屿,必要时以核武器打击中国大陆的目标。在采取强硬政策的过程中,美国决策者的战略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其间虽有改变对沿海岛屿政策的考虑,但在实施护航和改善金门补给之后,美国的立场更趋强硬,而较少考虑盟国和国内外舆论的反对。杜勒斯9月30日的谈话虽不表明美国的政策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却直接促使中国政策的调整和改变。
    第七章第三节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2-12 摘录自第 383 页
    《新港声明》的发表标志着美国在危机前期行动路线的确定。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强硬的路线,美国除公开表示要在军事上协防沿海岛屿外,在内部决策过程中已达成“一旦危机升级便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共识。这种政策的实施不仅依据台海地区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同时更为重要的还要考虑盟国关系以及国内外舆论的反应等因素。
    第七章第二节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2-11 摘录自第 367 页
    这样,到8月底,美国决策者初步判定台海局势的发展可能会经历三个阶段,并由此做出相应的决策安排。美国决策者预计,在第一阶段,由于没有证据表明中共对主要沿海岛屿发动旨在夺取它们的进攻,美国将提供物资和后勤援助,但不采取直接军事行动,除非出现上述提及的情况;第二阶段,中共发动进攻,其明显的意图是夺取一个或更多的主要的沿海岛屿,在这阶段,如果参谋长联席会议下达命令,美军将直接协防沿海岛屿,包括攻击敌方炮兵阵地和处于攻击之下的沿海岛屿附近的敌方机场,这一阶段将不准备使用原子武器;第三阶段,在美国决策者看来,中共如将战斗扩展到靠近台湾和澎湖的国际水域,美军将根据情况扩大行动,但原子弹的使用必须得到总统的特别授权。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政策明显体现出危机决策中逐步升级的特点。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