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爱、自由、选择。孙瑞雪老师告诫父母们: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
……
[ 展开全部 ]
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到爱的礼物。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 收起 ]
作者:孙瑞雪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定价:35.00元
ISBN:9787512705722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小洁
2019-12-09 20:38:14 摘录
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这不是爱;“这个东西你怎么又弄坏了?”这不是爱。如果孩子做错了一件事,你拉着他的双手对他说:“妈妈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可以这样。”这是爱;如果你的压力过大,自己开始发脾气,控制不了自己了,你对孩子说:“妈妈现在情绪不好,妈妈需要独处,去处理自己的情绪。但妈妈的情绪跟你没有关系,不是你的错。是因为妈妈工作的压力。”这是爱。
所以,爱从来都是点点滴滴地表现在生活中。它不可能抽象地隐藏在我们的大脑中。你对孩子说:“你怎么穿这件衣服啊?”孩子说:“我喜欢。”你说:“这件衣服不好看,不许穿,简直是小流氓的穿着。”这不是爱,这是更爱你自己。你不能用你的孩子服务于你的目的。你看到丈夫不回来,对孩子说:“去,让你爸爸赶紧回来,去跟他说。”这不是爱,你是在利用你的孩子做自己的事。
生命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被造就出来的。你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就依赖于这样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情景,而不取决于你大脑中的某一个愿望。所以,所有的愿望都取决于你在眼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如何去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洁
2019-12-09 20:35:22 摘录
爱孩子,表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爱绝不是表现在你的头脑里,爱不是你想到这样爱孩子就可以爱孩子不是这样的。爱表现在你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每个想法,每个意识中,它表现在你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洁
2019-12-09 20:34:52 摘录
老师爱你就是因为你是你,不因为任何别的原因。我不因为你故事讲得好、我不因为你考试考了100分,我不因为你今天做了什么事情,我因为你本身,你本身就足以让我来爱你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至尊状态。生命是高贵的,由于生命的高贵,所以他生命浑然表现出来的能量就是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洁
2019-12-09 20:33:27 摘录
人类不可以没有爱,不管今天在座的每个人,你有多么高的成就,你有多么想体现你的价值,人类有一个最根本的愿望就是获得爱与被爱,关注与被关注,认同与被认同,自我价值感,尊重以及安全感,这几样东西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不管是一个小孩、婴儿或是一个强有力的成年人,还是一个老人,无论是你还是任何人,都有着这些最根本的心理需求,而这样的需求不取决于你做了多么大的成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洁
2019-12-09 20:31:12 摘录
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在给孩子爱。孩子考试没考好,你会这样说:“你怎么才考60分?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你天天玩游戏,这样能考好吗?“你丢人不丢人……”你是否和孩子一起坐下说:“妈妈和你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是概念不清?是思路不清?是孩子的认知年龄不到学这些的时候?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孩子尚未到抽象思维的时候?还是心理年龄不到?等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洁
2019-12-09 20:29:47 摘录
成足以表达的思维和逻辑的语言能力。究竟儿童是透过什么来和父母沟通的呢?用生命,用生命中的情绪、感觉和心灵来和成人产生连接的。每一个母亲必须启动这种高级的生命形态,放下成人思维和成人惯有的与人交往的模式。只要是妈妈,最终都可以发现一个秘密:你的孩子不用听你说什么,他直接可以感觉到你话语的背后的真实含义,常常是你自己都未觉察到的潜意识。比如当你焦虑的时候,孩子就会哭闹得越发厉害,这正是你内在焦虑的投射。这样孩子越哭,父母也就越焦虑,你假装平和是没用的,说什么他都不会听的,孩子具有高度的感知真相的能力。如果你说什么,孩子都可以听的话,这个世界就会变得特别的简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洁
2019-12-09 20:26:39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洁
2019-06-10 22:16:06 摘录
与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相比,我们落后了一个世纪。我们一直认为孩子是由我们成人教育出来的,可上世纪初这个教育观点在国际上已经开始产生了变革:儿童将依靠自己的内在精神发展自己。可我们今天依然认为,教育是以发展孩子智力、掌握知识为首要任务。20纪初,人们已经提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差别在于,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发展生命,极大地发展人性和开发人的潜力。这样一个观念要深入人心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洁
2019-06-05 21:02:11 摘录
所以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明确地告诉我们:父母对儿童真正的爱就是关心他的成长。这是你所能够做到的最好的。因为关心人的成长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艰难的过程。如果一个母亲关心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希望,还意味着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的兴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洁
2019-06-05 20:55:40 摘录
我儿子5岁的时候每天让我上楼抱,下楼抱,坐车子从来不坐到我后面,爬到我身后,双手搂着我脖子,我从车上下来,再把他放下来。许多人说:“这么惯,把他惯坏了。”我想,他需要这种感觉就给予他,我感觉这不会宠坏一个孩子。爱怎么可能让一个孩子变坏呢?帮助孩子成长吧,因为孩子太无助,因为我们是孩子能拥有的一切。如果做妈妈的不去维护孩子成长的过程,想一想,这个世界还能有谁做得到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洁
2019-06-05 20:53:07 摘录
一个正常儿童不会这样做的,他才刚刚生下来几年,他所有的精力跟他内在所有的需求都不断地告诉他“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发展自身”。他的每一分钟都要让他活动再活动,但这个孩子却坐在那儿编故事,这像是一个老人做的事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洁
2019-06-05 20:40:14 摘录
如果一个人,在他童年的整个过程中,他的整个活动实体化了,他的人格状态就形成了,他作为一个人就站立起来了。但很多人不是这样,童年时代完不成实体化这个过程,只能处于神游状态,等待成人创造他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洁
2019-05-31 22:08:09 摘录
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是一成不变的,他的个性就很僵硬,他一成不变,他就没有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每个人一旦处在变化中,他就会像一条河变得有了生机。你必须是一条流动的河,否则你永远无法感知你的孩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1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洁
2019-05-31 22:06:54 摘录
知其然也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一个结果,因为孩子感兴趣,所以反复练习,因为反复而专注,因为专注而产生了自我控制能力,因为有了自我控制力而有了意志,有了意志力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上。所以知其然只是一个工具,借助它使儿童自我发展,这本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学习变成了附带物。但是当我们把这一切反过来,把学习和知识作为最终目的时,孩子的灾难就来了。我们知道,很多灾难的根源在于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1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洁
2019-05-29 22:35:52 摘录
所以很多人发现,有的人没有受过教育,却能发展得很好,有的人虽然受过很好的教育,却活得一塌糊涂。这至少说明了一点:你读了许多书,但依然可能缺乏能力。如果你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看别人、看世界,你的心情会很舒畅。如果你觉得处处险境,事事难办,总有人在算计你或阻挡你,你就会分心、沮丧,就没有办法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问题上。琐碎把我们束缚在了小事上,远离了人生目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第二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第三章 创造力来自哪里?
第四章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第六章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第七章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第八章 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九章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
第十章 从爱走向独立
第十一章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第十二章 应该怎么理解孩子?
第十三章 自由与纪律
第十四章 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走向理解的爱
第十五章 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
第十六章 “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
第十七章 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第十八章 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第十九章 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第二十章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第二十一章 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第二十二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第二十三章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附录爱和自由 规则与平等儿童成长中的自由我要感谢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第二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第三章 创造力来自哪里?
第四章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第六章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第七章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第八章 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九章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
第十章 从爱走向独立
第十一章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第十二章 应该怎么理解孩子?
第十三章 自由与纪律
第十四章 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走向理解的爱
第十五章 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
第十六章 “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
第十七章 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第十八章 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第十九章 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第二十章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第二十一章 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第二十二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第二十三章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附录爱和自由 规则与平等儿童成长中的自由我要感谢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第二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第三章 创造力来自哪里?
第四章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第六章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第七章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第八章 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九章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
第十章 从爱走向独立
第十一章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第十二章 应该怎么理解孩子?
第十三章 自由与纪律
第十四章 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走向理解的爱
第十五章 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
第十六章 “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
第十七章 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第十八章 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第十九章 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第二十章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第二十一章 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第二十二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第二十三章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附录爱和自由 规则与平等儿童成长中的自由我要感谢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所以,爱从来都是点点滴滴地表现在生活中。它不可能抽象地隐藏在我们的大脑中。你对孩子说:“你怎么穿这件衣服啊?”孩子说:“我喜欢。”你说:“这件衣服不好看,不许穿,简直是小流氓的穿着。”这不是爱,这是更爱你自己。你不能用你的孩子服务于你的目的。你看到丈夫不回来,对孩子说:“去,让你爸爸赶紧回来,去跟他说。”这不是爱,你是在利用你的孩子做自己的事。
生命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被造就出来的。你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就依赖于这样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情景,而不取决于你大脑中的某一个愿望。所以,所有的愿望都取决于你在眼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如何去做!
爱绝不是表现在你的头脑里,爱不是你想到这样爱孩子就可以爱孩子不是这样的。爱表现在你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每个想法,每个意识中,它表现在你点点滴滴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