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8-01-18
当代政治学十讲
本书指出,二十一世纪政治科学尤其关注规则问题,即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中人们如何在政治系统和政治生活中互动,公共事务须按照什么规则来运行等严肃问题。在“政权”和“治理”这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阎小骏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定价:39.00
- ISBN:9787516193815
-
道德或价值判断永远属于主观世界,而现代政治学希望探讨的则是客观规律和联系。因此,在实证主义统领下的当代政治学研究中,我们倾向于不相信任何政治行为体(无论个人还是集团)会仅仅基于其善意( good will)而采取政治行动;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任何商人出售给我们物品、满足我们的需要、提高我们的福祉,都是出于实现其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参与市场交易,而非出于“利他”之动机。这种理性人假设——即理性个体的行为动机来源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和追求——也基本适用在今天的政治学研究中。
-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概念产生于西欧——理想中的民族国家,不再依赖封建分封所产生的地理区域和臣属关系来建立国家共同体,而是在政治演进(尤其是在战争攻伐)中演化出人们之间某种共同的身份认同,进而在这种共用的身份之上发展出权力机构,最终建立起民族国家( nation- state)。没有身份认同,就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政治共同体。
-
身份政治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大规模政治运动,例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同性恋权益运动及美国印第安族裔运动等,为身份政治的勃兴提供了适宜的社会政治土壤和强大的动力。身份政治一般发端于对特定社会群体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认知和反抗,通过提高关注( consciousness raising)的方式,改变该群体成员固有的自我和集体认知,并由此挑战和改变由主流社会赋予该群体的负面形象,以扩展其权利空间。
-
就中国传统的最高政治权力而言,皇权“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没有天命的支持,就没有“天子”的合法统治权。但天命的存续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最高统治者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水准,拥有足够的道德信服力;其二,最高统治者的道德水准亦须得到人民的认可,因而得到人民大众的支持,即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相对剥夺感”这个概念在今天的中文学术世界里并不新鲜,我们甚至常常在报纸上看到它;但遗憾的是,这个概念常常被误用,即被错误认为是普通民众与财富精英之间的收入差距。实际上,相对剥夺感的诱因并不是社会面上的横向比较,而是我们的实际所得与我们对收入的预期之间所存在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