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420

发布书摘:6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07-20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读懂叔本华的第一本书: 》的中心即外在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但在表象世界的背后还存在一个意志世界,"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万物的基础,整个世界就是意志,意志是唯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叔本华
  • 出版社:
  • 定价:29.80元
  • ISBN:9787511323712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7-08-29 摘录自第 234 页
    但是,当我们用哲学思想去考察事物的时候,不能只满足于获得正面的、积极的认识,我们还要追查意志被否定的后果。既然我们认为世界的本质自身是意志,既然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意识的客体,又从各种无知的自然力到不带认识的冲动起,再到人类最富有意识的行为止,我们探求了许多客体的属性。所以我们会得到这样的结论,随着自愿的否定,意志的放弃,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会烟消云散。这世界最终的结果是,没有意志,没有表象,没有世界。
    最终我们也只能用“无”去概括这个世界。虽然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来讲,我们不愿接受这个结果,但这是无可辩驳的,不愿接受,只能证明我们贪生。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08-29 摘录自第 211 页
    千百万年的生生不已固然只在概念中存在,和整个的过去、未来一样但具体内容的时间,意志显现的形式却只是现在。时间对于个体是常新的,个体也觉得自己永远是新发生的。所以生命是不能从生命意志中分离出来的,而生命的形式又只有现在。死好比是太阳的西沉,太阳只是看起来好像被黑暗吞没了,其实它仍旧是一切光明的源泉,不停地在燃烧着给新的世界带来新的日子,无时不在上升,无时不在下沉。起和止都只涉及个体,是借助于时间,借助于这现象的形式为了表象而有的。在时间以外的就只有意志,亦即康德的物自体,和意志的恰如其分的客体性,亦即柏拉图的理念。
    因此自杀并不会带来什么解脱,每个人在内心最深处所欲求的就是自己的真实显现,而每个人的真实显现也正是这个人所欲求的。所以把良心刺痛了的,除了那仅仅感到的认识,认识到使个体分立的表象之形式的表面性和虚无性之外,还有对于自己意志及其强烈程度的自我认识。如果说生活过程正描绘着验知性格的肖像,这肖像的蓝本则是悟知性格。恶棍看到这幅肖像必然要吃一惊,不管是庞大的轮廓使他看到整个世界,还是用纤细的线条使他只能看到自己,从这幅肖像中他都能看到恒定的痛苦。
    关于恶的意义及其内在本质的这一分析,如果作为单纯的感受,也就是不作为明确的抽象的认识,便是良心不安的内容。并且这一分析,由于以同样方式来考察作为人类意志的属性的善,和在最后由于考察这属性达到最高程度之后,从这属性中产生彻底的无欲和神圣性,就会从中获得更大的明确性和完整性。因为两极相通,对立面也可以相互阐发。斯宾诺莎说得非常好:“白昼既显示着它自己,同时也显示着黑夜。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08-29 摘录自第 184 页
    痛苦作为人生的本质和必然状况,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这痛苦产生于生命本身,而生命又是意志的现象,所以问题最终的解决仍要回到意志本身,有些人期望通过神、上帝来获得生命的解脱注定是徒劳的。任何一部生活史都是一部痛苦史。《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对这做了典型的概括,我们的处境是这样痛苦,离开人世都比这痛苦的存活要好。可是在我们内心还有另外一个声音在对我们说,事情还不是这样的,这样做并不意味着结束,死亡也不意味着绝对的毁灭。历史的始祖已做出与此相同的论述大概后来也从没有人反对过,他说,人都是这样的,在一生中会有好几次不想活下去了。照这个说法,人们如此屡屡埋怨的生命之短促也许反而是合适的了。最后,人们如果还是要把那些可怕的,敞开生活之门便无法拒绝的痛苦和折磨展现在每一个人的眼前,这人就会被恐惧所笼罩而感到战栗。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08-29 摘录自第 180 页
    幸福在本质上是消板的,它不是由于其本身的价值而给予我们一种恩惠。幸福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痛苦的消除,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因为痛苦的存在,我们才有了消除痛苦的动力。如果这个愿望实现了,我们就会得到满足,从而幸福也就随之产生。但这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随着愿望的满足,享受也随即结束,不久就又回到之前的痛苦状态。因此,满足或获得幸
    福除了是从痛苦,从困窘中获得解放外,不能再有更多了。原来要得到这种解放,需要有各种痛苫的纠缠不休,痛苦让我们的安宁不复存在,甚至让我们背负生活的重担。可是要达到这一点,要坚持一点什么,又是那么困难。每一种打算都有无穷的苦难和艰苦与它作对,每走一步,前面又堆积了障碍物。即便是最后我们所有的愿望都实现了,还是会有新的痛苦需要去排除,所以生命的主基调,依然是痛苦。
    由于这个道理,我们不必要去过分追求财富之类所带给我们的片刻欢愉。这是因为,这些财富和有利条件给我们带来的幸福也只能是消极的,不过是暂时的而已。直到我们丧失了这些东西,我们才意识到这些东西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缺陷、痛苦才是积极的东西。幸福,所有的幸福,都是消极的,不是积极性质的。正因如此,一切幸福我只是过眼云烟,不会是持久的满足和福泽,而长久的只能是从痛苦或缺陷中获得的解放。而解放,则意味着新的痛苦的到来,或者沉闷,亦即空洞的向往和无聊等等。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08-29 摘录自第 178 页
    一方面,人的苦痛是那样容易滋生,另一方面,人避免了痛苦之后,会产生更多的空虚。因而我们在生物界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生存压力会让人不断地投入到痛苦的忙碌中,可一旦他们的生存稳定了,不用再为生计而奔波时,又会产生无聊和空虚。
    这样一来,我们会看到,所有人在无忧无虑之后仍然难以得到真正的安逸,当没有什么缘由时他们就会把自己本身当作包袱。空虚无聊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它最终会引发人们彻底的绝望。可以说,任何人的人生都是在痛苦和空虚中度过的。愿望在其本性上便意味着痛苦,愿望的满足点也就是厌恶的产生点。目标形同虚设,占有物也就意味着这一物便没有了诱惑,于是愿望、需求又在新的形势下卷土重夹。若没有新的欲望,寂寞空虚无聊也会随之而起。任何人消除痛苦的结果只是消除了痛苦的形态。这一形态中的痛苦一旦消除成功了,那么这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形态的痛苦接踵而来,按年龄和境遇更替变换,最后,如果痛苦再也找不到一种形态侵入进来,它就会伪装成空虚无聊混进来,于是又得想办法来消除空虚无聊。
    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空虚无聊之间摇来荡去。尽管这个发现是那么令人沮丧,但我还是要引导人们注意并发现这样一个观点,即如果我们能真正体会到痛苦是生命的本质和不可避免的命运,认识到即便消除了一个苦其他痛苦又会很快替代,那么我们何不用斯多噶派的不动心境界来坦然处之呢?从而也就不会再为了所谓的幸福而奔波劳碌,焦虑不安。此外,人的苦乐根本就是天赋的,这种天赋虽然也会因时期的不同以及生理状况的不同有所增减,但总体来说却是一成不变的。当不同程度的痛苦同时存在时,巨大的痛苦常常掩盖我们对较小伤痛的感受。但在没有大痛苦的情况下,即使是微小的创伤也让我们感到难以忍受。而当我们神往已久的幸福到来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幸福感会逐层递减最后到消逝。我们强烈追求的幸福感只有在变化之初发生的那一瞬间才异乎寻常地刺激我们的感受。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