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读者罕有知道,王阳明原是一个被翻案的奸佞。《明实录》里的王阳明不但奸邪,还很有几分色厉内荏的丑态,是一个墙头草一般的投机分子。他纵兵屠城,窃夺他人战功,散布异端邪说蛊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熊逸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定价:84.00
  • ISBN:7550280290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byebye1977 //四句教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乡愿"是这样一种人:想指责他却也挑不出他多大的错误,想斥骂他却也骂不出个所以然来,大家都觉得他是忠厚老实的好人,他自己也以正直、廉洁自居,只有当你真正拿尧舜之道来衡量他的时候,才会发现他是何等令人厌恶。
这样的人,其实正是最宜于群居生活的人。他并没有内心坚守的道德准则,只是与世浮沉而已,总能够零障碍地融入任何社会评价体系。我们至多只会嫌他“乾乾终日,翼翼小心,驭朽索以同
危,履薄冰而为惧”,所以除了尊敬和喜爱,我们很难对他摆出别种态度。
阿棍儿 //世界不缺没有情怀和坚持的人,不做“乡愿”,既是圣人之路,也是每个不甘平凡的人的修炼之路。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6-11-01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阳明《传习录》卷三也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有我即傲,众恶之魁’。照此说来,真道学可以算是罪恶的初期。”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9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遁世无闷”是《易经》对乾卦初九爻辞的一句释义是说君子即便身处无道的时代,即便得不到任何人的认同,在避世隐居的生活中也不会有半点的寂寞与不快。

这样的道理真是说来容易做来难,毕竟人类天生就是群居的生物,天生就渴望在群体中被接受,在同伴中被认同,接受度与认同感越高,快感也就越强。所以亚里士多德才有那句著名的论断:“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他若不是野兽,便是神祇。”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孝宗皇帝是个性情温和、不爱生事的人,这应该和他体质孱弱、精力不足有关。史书虽然称道他的"勤政",但这"勤政"一来只就他在位的前几年而言,二来也实在是被明朝皇帝的各种怠政反衬出来的,然而经济运作的规律是,统治者越少生事,经济发展也就越快。所以历史上只要一出现休养生息,经济就会突飞猛进,这不是因为朝廷管得好,而是因为朝廷管得少。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晓得感谢皇恩浩荡。
阿棍儿 //近十几年,政府在释放市场活力,活力便真的出现了,而我们也确实会经常感谢某大大,感谢某爷爷智慧地韬光养晦,其实这只是遵循了经济生产的基本道理罢了。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6-11-02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培根尝言一个人结了婚就等于向命运递交了人质,这真是一句既悲哀且无奈的真理。
byebye1977 //这个“人质”应该是自己?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伦理观念的变化。今天的家庭普遍以夫妻二人世界为核心,儒家所标榜的家庭模式却是以宗族聚居为核心,所以在后者的世界里,凡有助于宗族和睦的行为都是具有道德价值的,而那些只顾小家庭利益、罔顾亲族的人都应该被钉在耻辱架上任人唾弃。儒者之所以标榜自己“即便隐居不仕也能有补于政教”,正是因为一个道德楷模在宗族与地方上所能形成的自发的影响力远非今天可比。
byebye1977 //家庭结构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伦理乃至道德的定义。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儒家认为人就活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存环境就只有这一片大地、如果人人都信佛,都不再生儿育女了、那么人类当然就要灭绝了,所以佛教是邪恶的,应该被人类断然抛弃。而在佛教看来,宇宙是无限的,生存环境是无限的,生命也是无限的,生命永远在六道当中轮回不息。生活的本质就是受苦,又因为轮回的缘故,这辈子受完了苦,下辈子、下下辈子乃至永远都会继续受苦在我们这个世界受完了苦,还会轮回到其他世界受苦,生命不息,受苦不止,就连自杀也不能使人解脱,因为这一世的生命完结了,还会轮回到下一世受苦。所谓“苦海无边”,就是这个意思。要想不再受苦,就必须摆脱轮回。
阿棍儿 //理解无限或0是人类数学的一大突破,0好像是印度发明的,可能源于其宗教中类似“空”的概念,如果0和无限是源于佛教,那这就已经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了。 佛家看得确实比较长远,在我们看到的有限世界里,终止轮回就是生物灭绝,如果有无限个可轮回的世界,那么无论如何终止生命,都将轮回到某个世界上。这个角度我是没看出破绽,因为佛教不被纳入科学体系就是因为不能证伪。但借助量子力学来认知的话,这可能是合理的哟,薛定谔的猫说明,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事物的状态是叠加态,这是有悖于我们所习惯的科学认识事物方式的,因为科学不能研究没法观察的事物。也许此刻我们可以留个心眼了,可能过一个历史阶段,科学只是一个过时的认知方式罢了,不说空中楼阁的佛学,大数据思维方式已经初见端倪了。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6-11-03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所谓“修身以俟命”,语出《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名字的出处,其含义是,君子本着道德原则行事,有一贯的操守,对于穷通贫富只是听天由命,并不强求;小人则相反,本着明确的功利目标来行事,宁可冒险以贪图侥幸的成功。简言之,道德是内在的,是自己可以把握的;穷通贫富是外在的,是个人无法把握的。君子仅重视内在,不计较外在,尽人事而听天命。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孔圣欲无言,下学从泛应”,这是用《论语·阳货》的掌故。孔子说自己“欲无言”,不想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了,我们这些做弟子的该怎么传承您的学问呢?”孔子答道"天又说过什么话呢,但四季照样流转,万物照样生长。"
天的无言并非空寂,而是将“道”无声地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
阿棍儿 //在没有科学思维指导下,古人的智慧是怎么来的,就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今天我们不仅可以悟道,还可以结合科学体系进行深入探索。
+1
分享 收藏 1条评论 2016-11-0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十八世纪英国传记大师塞缪尔·约翰逊对这个话题的见解很值得在此征引:“世间的人倾向于从行动的结果来评判行动本身。同样的努力,虽然体现为相同的行动,却以不同的结局收场,就会引来不同的评判:一个人要是壮志得酬,从来就不会缺少称颂他的智慧和美德的人,可他要是不幸落败,很快就会有人发现他的智力和品德存在缺陷。世人从来不愁找不到正当的理由来憎恨失败者;他们很快就能发现这些人的真实过错,如果这还不足以令这些人声名狼藉,他们还会往里添加一些中伤之语,说什么一个人追逐财富或权力惨遭失败,必然不会长久保持诚实的品格和英雄的气度。”
byebye1977 //人类有群体功利性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因为无论是怀疑精神抑或独立思考的能力,都需要较多的反应时间,而反应时间在原始、严酷的生存环境里绝对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同样属于群居动物的羚羊,只要
只羚羊开始奔跑,它的伙伴们马上就会不由分说地跟着它一起飞奔。第一只羚羊奔跑很可能是因为发现了狮子,也有可能只是一场虚惊,但是,随大溜的羚羊得到的最坏结果无非是平白浪费了体力,而那些富于怀疑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的羚羊注定会沦为狮子的美食一一即便不是在这次,也一定会在接下来的某次。
久而久之,富于怀疑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的羚羊在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下被淘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羚羊都是那些“愚昧”“盲从”的羚羊的后代。同样,文明时代的人类也是原始时代里那些“愚昧”“盲从”的人的后代,我们身上所传承的是这些人的基因,而不是那些富于怀疑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基因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当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变现出怀疑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时,我们就会知道这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特质,注定使他的人生与众不同,也
注定他的人生比常人多出许多的波澜与坎坷。
byebye1977 //坚持独立思考,敢于去质疑的人要么被淘汰要么成,就是大成。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王守仁试图给它包装出一套自洽的哲学解释。于是所谓
“尽心”,也就是把自己的良知发扬到极致,这和“致
良知”是同一个意思。

那么怎样才算极致呢?阳明心学的答案正是今天的自由主义者们最嫌恶的那种:良知的极致就是把一元化的价值观其实也就是自己的价值观加在所有人头上,一个人都不能遗漏,哪怕对别人的夫妻关系也要干涉到底。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皎如明镜,略无纤
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即是无所住处。(《传习录·中》)1一过而不留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

圣人心如明镜,事来则如实映照,事过则心不留痕。王守仁承认,这与《金刚经》所为“无所住而生其心”如出一辙,事来则如实映照,便是“生其心”处事过则心不留痕,便是“无所住”处。言下之意是,常人的“脏镜子”相反,对事物并不能形成清晰、准确的认识,因而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而在事过之后,肮脏的镜面上还会留下印痕,即不必要的挂念和介怀。譬如我们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失去了判断力,对意中人做出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判断,于是一错再错,等到失
恋之后又会耿耿于怀,时而睹物思人,时而寻死觅活,久久不能释然。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林典卿听王守仁讲过“立诚”,辞归之际请老师就“立
诚”再多讲一些什么。王守仁只答了两个字:“立诚。”

且不论王守仁具体的学术主张,单是这种答话的方式便完全是禅宗机锋的手段,所以攻击者说他外儒内禅,这倒不能说是凭空栽污

所谓“立诚”,《大学》讲“正心诚意”,《周易》讲“修辞立其诚”,总而言之,要人有一种诚挚而真切的心态,切切不可作伪。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对自己的心负责,这便是诚。王守仁曾经这样回答弟子;在诚的萌芽状态正本清源,便是立诚。古人的道德训练,全部的精神命脉只在此处。”

立诚的重要性当然不难理解,而难以理解的是,当林典卿希望王守仁多讲一些的时候,后者还是说“立诚”。所以林典卿接下来的问题非常合情合理:“以天地之大,人物之富,那么多学者终其一生殚精竭虑也没能研究出多少所以然来,难道有立诚就足够了?”

王守仁的回答是:“没错,有立诚就足够了。因为诚就是理,所以万事万物归根结底都是诚。”接下来王守仁故意将林典卿的“请益”(请多讲一些)做双关的发挥,说“诚”无法有所增益,所以自己才会在一开始对“请益”仅答之以“立诚”。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郑德夫足足试听了十九天才终于释怀,正式行了拜师之礼,继而向老师求教第一个问题:“佛家和儒家究竟有何区别呢?”

王守仁真正的回答是:“你不必费力气辨析佛家和儒家的差异,只要选择其中正确的内容去学就是了。”

郑德夫的新问题顺理成章:“那我该怎么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呢?”

王守仁答道:“别人说是说非,你都不必去管,只要向你的心里印证。哪些学说你觉得心里能安然接受,那它就是正确的学说。”

郑德夫再问:“心又怎么能够判断是非呢?”

王守仁答道:“如果没有是非之心,那就不是人了。每个人对于甜味和苦味的辨别都和美食家易牙样,每个人对于美丑的辨别都和以视力著称的离娄一样,同理,每个人的心里对于是非的辨别都和圣人样。那些心里不明是非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心之于真理不能够像口之于味、目之于色那样真诚恳切,所以被私欲蒙蔽了。你的当务之急就是立诚。只要你的心之于真理能够像口之于味、目之于色那样真诚的话,自然便可以分清是非。”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我们每个人显然在某种程度上都已经是被斧头砍伐过被牛羊践踏过的牛山了,那该怎样知道我们心里那座牛山的本来面目呢?孟子在上文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夜气。

夜气”貌似一个玄妙的概念,其实倒不难理解人在夜间或刚刚睡醒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段静心澄虑的时刻,在孟子看来这就像牛山上的新芽一样,饱受戕伐的善念萌动。只要抓住这一点善念的萌芽,悉心培育,总有一天可以让它恢复原来郁郁葱葱的面目。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传习录·上》)187

这是王守仁著名的精金之喻,我们由此设想黄金有两种重要的特质,即纯度和重量,纯度相当于人的品性,重量相当于人的功业。世人只在意重量,所以流于功利,其实每个人只应该关注纯度。每个人都是一块黄金,只要在纯度上和圣人一致,自己也就与圣人无异不必追求重量上和圣人的一致。所以,在这样的标准下,如果世人都从阳明心学达到了圣人的修为,并不意味着满街都是功勋卓著的尧、舜、禹、汤。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知行合一”如果只是一个应然命题,意味着有所知就该有所行,那它只是一句道德口号罢了;王守仁所谓的
“知行合一”首先是一个实然命题,即知与行其实是回事,或者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让我们设想一个理想国,王守仁就是这个国家柏拉图意
义上的哲人王,在那里他将有足够的能力来实现自己的
文化主张。焚书显然是一件首要事务。在较严苛的标准
下,我相信存世著作的总字数大约不会超过一万。文学
趣味会受到最严厉的压制,任何新颖的思想即便不会在
火刑柱上灰飞烟灭,至少没机会得到有效的传播

如果标准更严苛一些的话,全世界值得传承的文字
只消一句话便够。

曾经有人批评陆九渊,说他的全部学术只是信奉孟子的一句话:“先立乎其大者。”陆九渊的回答简单直截:“诚然。”

从内心入手,立乎其大,只抓纲领性的问题,自然就会纲举目张,一通百通。王守仁的立言宗旨与陆九渊如出一辙,如果算上必要的辅助说明性的文字,两三千字就已经绰绰有余了。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4-0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