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单位曾是社会主义中国城市中的基本社会组织、空间单元、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导并影响了中国城市与社会的结构与衍变。《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
……
[ 展开全部 ]
治理》从空间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着眼,追溯了单位制度的谱系、起源与发展,阐述了社会主义中国城市通过单位制度实现的城市管理、社会组织与政府管制,以及与社会变革相伴随的单位制度的瓦解与消亡。 《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可供社会、历史与城市空间研究的相关人员,城市管理与规划人员;单位、企业管理者与单位职工和居民,以及从事单位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 收起 ]
作者:[澳]薄大伟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定价:49.00元
ISBN:9787564128012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有品位!
还没有认为这本书添加过书摘,赶紧来做第一个吧!
发布一条书摘有50分入账哦。
做第一条书摘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总序
献给Louise
1 导论
1.1 单位是什么?
1.2 研究单位
1.3 关于单位的“谱系法”
1.4 城市空间的理论化
2 高墙大院:单位空间实践的谱系
2.1 中国的墙与文化
2.2 探讨墙的谱系
2.3 围墙围合的城市:宇宙观、治理和社会秩序
2.4 由墙围合的家院:宇宙观、家庭,以及儒家道德标准
2.5 总结
3 现代性与1949年前的社会组织:单位雏形的出现
3.1 主体性和单位
3.2 重绘传统主体性:民国城市中的行会、帮派和企业
3.3 延安时期和单位雏形的出现
3.4 延安时期的主体性
3.5 延安和治理性
3.6 对中国社会主义治理性的分析
3.7 总结
4 从空间治理到治理的空间化:革命性空间实践的出现
4.1 追溯城市规划的谱系
4.2 治理术
4.3 城市规划的出现:奥斯曼对巴黎的规范化
4.4 革命性空间
4.5 社会主义空间
4.6 保达诺夫、无产阶级文化和“社会浓缩器”
4.7 斯大林主义
4.8 总结
5 治理城市中国:劳动、福利和单位
5.1 包下来:社会保障的出现
5.2 组织起来:城市动员
5.3 组织工人:工会和单位
5.4 工会大争论:对单位的启示
5.5 中央计划和社会主义治理技术
5.6 干部和单位
5.7 总结
6 单位空间
6.1 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局限
6.2 空间形式的标准化
6.3 单位大院的出现
6.4 “单位”的空间模式
6.5 总结
7 单位改革
7.1 从“群众路线”到“盈亏线”:单位管理实践的改革
7.2 抵制劳动纪律
7.3 从大院到街道:城市空间实践的革新
7.4 单位、城市和市场
7.5 住房改革和单位
7.6 从单位大院到门禁社区:住房发展的新趋势
7.7 精简单位:国有部门职工大规模下岗
7.8 下岗与单位
7.9 从单位到社区
7.10 沈阳模式
7.11 总结
8 结论
8.1 单位的理论化
8.2 权力、主体性与单位
8.3 治理性与单位
8.4 空间与单位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译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总序
献给Louise
1 导论
1.1 单位是什么?
1.2 研究单位
1.3 关于单位的“谱系法”
1.4 城市空间的理论化
2 高墙大院:单位空间实践的谱系
2.1 中国的墙与文化
2.2 探讨墙的谱系
2.3 围墙围合的城市:宇宙观、治理和社会秩序
2.4 由墙围合的家院:宇宙观、家庭,以及儒家道德标准
2.5 总结
3 现代性与1949年前的社会组织:单位雏形的出现
3.1 主体性和单位
3.2 重绘传统主体性:民国城市中的行会、帮派和企业
3.3 延安时期和单位雏形的出现
3.4 延安时期的主体性
3.5 延安和治理性
3.6 对中国社会主义治理性的分析
3.7 总结
4 从空间治理到治理的空间化:革命性空间实践的出现
4.1 追溯城市规划的谱系
4.2 治理术
4.3 城市规划的出现:奥斯曼对巴黎的规范化
4.4 革命性空间
4.5 社会主义空间
4.6 保达诺夫、无产阶级文化和“社会浓缩器”
4.7 斯大林主义
4.8 总结
5 治理城市中国:劳动、福利和单位
5.1 包下来:社会保障的出现
5.2 组织起来:城市动员
5.3 组织工人:工会和单位
5.4 工会大争论:对单位的启示
5.5 中央计划和社会主义治理技术
5.6 干部和单位
5.7 总结
6 单位空间
6.1 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局限
6.2 空间形式的标准化
6.3 单位大院的出现
6.4 “单位”的空间模式
6.5 总结
7 单位改革
7.1 从“群众路线”到“盈亏线”:单位管理实践的改革
7.2 抵制劳动纪律
7.3 从大院到街道:城市空间实践的革新
7.4 单位、城市和市场
7.5 住房改革和单位
7.6 从单位大院到门禁社区:住房发展的新趋势
7.7 精简单位:国有部门职工大规模下岗
7.8 下岗与单位
7.9 从单位到社区
7.10 沈阳模式
7.11 总结
8 结论
8.1 单位的理论化
8.2 权力、主体性与单位
8.3 治理性与单位
8.4 空间与单位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译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总序
献给Louise
1 导论
1.1 单位是什么?
1.2 研究单位
1.3 关于单位的“谱系法”
1.4 城市空间的理论化
2 高墙大院:单位空间实践的谱系
2.1 中国的墙与文化
2.2 探讨墙的谱系
2.3 围墙围合的城市:宇宙观、治理和社会秩序
2.4 由墙围合的家院:宇宙观、家庭,以及儒家道德标准
2.5 总结
3 现代性与1949年前的社会组织:单位雏形的出现
3.1 主体性和单位
3.2 重绘传统主体性:民国城市中的行会、帮派和企业
3.3 延安时期和单位雏形的出现
3.4 延安时期的主体性
3.5 延安和治理性
3.6 对中国社会主义治理性的分析
3.7 总结
4 从空间治理到治理的空间化:革命性空间实践的出现
4.1 追溯城市规划的谱系
4.2 治理术
4.3 城市规划的出现:奥斯曼对巴黎的规范化
4.4 革命性空间
4.5 社会主义空间
4.6 保达诺夫、无产阶级文化和“社会浓缩器”
4.7 斯大林主义
4.8 总结
5 治理城市中国:劳动、福利和单位
5.1 包下来:社会保障的出现
5.2 组织起来:城市动员
5.3 组织工人:工会和单位
5.4 工会大争论:对单位的启示
5.5 中央计划和社会主义治理技术
5.6 干部和单位
5.7 总结
6 单位空间
6.1 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局限
6.2 空间形式的标准化
6.3 单位大院的出现
6.4 “单位”的空间模式
6.5 总结
7 单位改革
7.1 从“群众路线”到“盈亏线”:单位管理实践的改革
7.2 抵制劳动纪律
7.3 从大院到街道:城市空间实践的革新
7.4 单位、城市和市场
7.5 住房改革和单位
7.6 从单位大院到门禁社区:住房发展的新趋势
7.7 精简单位:国有部门职工大规模下岗
7.8 下岗与单位
7.9 从单位到社区
7.10 沈阳模式
7.11 总结
8 结论
8.1 单位的理论化
8.2 权力、主体性与单位
8.3 治理性与单位
8.4 空间与单位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译后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有品位!
还没有认为这本书添加过书摘,赶紧来做第一个吧!
发布一条书摘有50分入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