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之书

卡瓦格博地区作为全球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一直以来倍受世人的关注,但在这样一个不同文化广泛接触和融合的时代,卡瓦格博地区淳朴的民风和清净的自然,仍免不了全球化浪潮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郭净
  •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 定价:68.00元
  • ISBN:7222088970
第五章 外来的洋人
  • lingdodoo
    2016-09-26 23:26:26 摘录
    冰河从森林旁边流过,为山岳地带最壮观的景致之一。明永冰河的纬度与日本龟美大岛大致相同,以这个纬度来说,它可能是唯一能够往下流到2650米处的冰河。如此丰饶的森林与特异的冰河,是季风碰到高耸的梅里雪山后,降下大量的雪所造成。这里包含人类在内的生物,都依赖该森林与冰河生存。
    我们从澜沧江对岸眺望梅里雪山的山腰,可一览这种大自然结构。藏人看到如此景象,视卡瓦格博峰为神而加以膜拜,可说再自然不过了。他们敬畏山,认为山是人类不可踏入的圣地,他们在人类与大自然对峙下,保护了山。梅里雪山的景致使我们不断思索,生活中什么相当于卡瓦格博?孕育我们的大自然是什么?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小林一定在字里行间看见了高山冰湖的倒影,在那倒影中重叠着卡瓦格博的影子。一条忽隐忽现的小路从山脚蜿蜒而上,穿过森林,掠过垭口,跨过两条大江,一直伸进云端。阿觉娃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沿着这条古老的道路绕雪山转经,而我和小林都在这支朝圣者的队伍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6-09-26 23:23:56 摘录
    2005年10月访问山形期间,小林送了我一篇他写的东西,我想转载于此,把曾经感动过我的文字转达给本书的读者:
    1991年准备率先攀登卡瓦格博峰顶的17名登山队员罹难,我的朋友也是罹难者之一,7年后部分遗体出现在明永冰河。我从1999年起,留在距离冰河最近的明永村定期搜索。我在与村民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获悉卡瓦格博峰是他们虔诚信仰的圣山后,动了认真拍摄它的念头。之后我连续6年,每年拜访梅里雪山。刚开始,我连夏天漫长的雨季何时结束都不清楚,即使在应该能够看见山峰的山顶停留一星期,却什么也拍摄不到。
    在巡行山群的转山旅程中,最令我惊讶的是,大自然所展现的丰富面貌。我从长着仙人掌的炎热谷底,穿过散发松茸香味的森林,爬到高山植物开花的山顶,景致变化令人瞠目结舌,真难相信它们是相同土地的不同面貌。我在长着苔藓的森林中,忘了身处干旱的西藏高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6-09-26 23:15:50 摘录
    小林的歌声让我想起広濑和工藤俊二的微笑。多年后,当我在飞来寺酒样酒吧看见纪念2007年雪崩遇难者的留言条,我又想起了他们的笑容。那留言这样写道:
    卡瓦格博
    请你让这次灾难的遇难者安息。
    不管世上的人们做了什么,我们的确都很无知。
    因为无知,所以失去。
    因为无知,所以请求原谅。

    莲莲 07. 5

    这些孩子的笑容天真无邪,也流露出对雪山的无知和热情。尽管他们选择了一种不被当地人认可的方式亲近雪山,但死亡已经消弭了他们与卡瓦格博的距离。7年之后,山神收留了他们的灵魂,把遗体还给了他们的父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6-09-26 23:12:45 摘录
    到过德钦的“洋人”和“甲”,有的就此一去不复返,有的却一来再来。其中,以小林尚礼带队的“梅里家族"来的次数最多。自从1998年以后,明永冰川上每年都会出现登山者的遗体和遗物。到2005年,大多数遇难者的遗骸都已经找到。在这期间,小林尚礼每年都要到德钦一段时间,或在大扎西家,跟他一起上冰川搜寻,或带着日本的遇难队员家属来朝拜雪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6-09-26 23:08:58 摘录
    记得2003年10月25日,他去第三次转山,离开阳朝桥时对我讲了一句动情的话:
    走一个地方,风景会忘记,人不会忘记。记忆最深的还是遇到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6-09-26 23:06:16 摘录
    在身体的故乡之外,人们还在寻找一个心灵的安居之地。那个雪山耸立的地方并不会轻易地收留流浪者,即使他们抛弃以往的生活,甚至抛弃生命作为代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6-09-26 23:05:26 摘录
    一个到过西藏的老外说:我喜欢文明。但比起文明,我更喜欢荒原。这传言表达了某种复杂的感情。雪山、草原、森林和镶嵌在河流与炊烟里的村庄,已成为许多都市人追寻的符号。或者说,西藏以及广阔的藏区,已被塑造成对应于、甚至对抗于现代文明的另一种象征。说起它,就会联想到“自由、孤独、流浪、平静、自然、冥想、信仰、朝圣”。一串词汇,撩拨着那些在城市森林中躁动不安的灵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lingdodoo
    2016-09-26 23:03:15 摘录
    这孤独感不是来自无聊和寂寞,而是来自窥探到生命的秘密却无可言说。这孤独唯有面对同样沉默的雪山和原野,才能得到回应。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6-09-26 22:59:54 摘录
    大卫·妮尔1910年到1925年,为了到藏区旅行曾离开法国14年之久。之后她终于回到故土,著书立说,受到公众狂热的追捧。1938年至1944年,大卫·妮尔再次返回中国,在打箭炉(康定)生活了6年。后来返回巴黎,定居底涅,于1969年去世。她一生的旅行和著述,为奠定法国乃至欧洲藏学研究的基础做出了贡献,也使她成为法国的英雄和备受尊敬的“喇嘛夫人”。法国许多人至今对西藏怀有特殊感情,这与他们景仰的“喇嘛夫人”委实分不开。
    她把自己称为哲学家而不是探险家,是因为她从长久而艰苦的旅行中,感悟到了隐藏在草原、旷野和雪山中的某种秘密。
    这样的人不再探险,只想对满天星斗独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6-09-26 22:53:12 摘录
    木保山和我同岁,也属羊。我们和卡瓦格博都是同一个属相的。他一直期望沿外转经的路线绕这座雪山走一圈,但外国人办理进藏手续很麻烦。因此,他只能攀登到东边的多克拉垭口和西边的说拉垭口,从高处眺望西藏察瓦龙境内连绵的群山。而如今,这眺望唯有借助他拍摄的大量照片来实现。有关德钦山水的照片已成为一个诱惑,不时地把他拉出日常生活的旋涡,让他沉溺在有关雪山的记忆中而难以自拔。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6-09-26 22:51:48 摘录
    利用洛克的照片作新旧对比,以美国生态保护专家木保山最有创意。他的美国名字叫Bob Moseley,1999年到大自然保护协会云南办公室工作,从此我们有过一段交往,从2000年到2004年,他利用在德钦调查和居住的机会,寻找洛克的每一个拍照地点,然后在同一季节,在同一地点和同一角度,用同样的构图拍摄一张彩色照片,借助新旧两张照片的对比,探讨该地区生物和人文地南的变化。这一方法经木保山的反复实验,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影像研究课题:repeated Photogragphy(旧影重拍)。他通过这项研究,发现瓦格博地区的植被仅没有遭到大面积破坏,而且比洛克拍摄照片的时代更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6-09-26 22:46:12 摘录
    洛克在德钦和之后怒江的旅行,视线里总离不开卡瓦格博。因为这座神山庇荫着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大片地区,十几天也走不出它的范围。所以在上面的著作中,眼光细致的洛克为我们留下了有关卡瓦格博最重要地实施者察资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照片。
    洛克广泛的兴趣使他获得多方面的成绩。其中,对他帮助最大的是爱好摄影。仅在1928年4月到9月从丽江经木里到贡嘎山的探险中,他就拍摄了503幅黑白照片,和240幅当时非常昂贵的彩色照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6-09-26 22:44:40 摘录
    就在当时,洛克已经算得上是个“人文地理”作家,并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奉为楷模,尽管这个头衔多年以后才流行起来。他探险的部分资助得自于该杂志的老板"美国地理学会”。他许多有价值的文章,也是借这本杂志的版面与读者见面的。尽管洛克一心想做他的纳西东巴文化研究,可迫于
    经费的匮乏,还要花大量时间为该杂志的大众读者写好看的稿子。在他看来,写这类稿子并没有写学术著作那么有趣,而当今的流行观念恰好和他相反。
    洛克对纳西文化所做的精深研究在许多方面仍未被今人超越。他以丽江为总部四处探险,并逐渐由一个"探险植物学家"变成著名的纳西文化专家和人类学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6-09-26 22:40:39 摘录
    十多年后,又有一位孤独的探险者来到卡瓦格博的对面,迷醉地看着皑皑的雪峰、倾泻而下的冰川、深谷里隆隆流淌的江水。他比沃德幸运,在土著居民中获得赞赏,流芳后世。
    他是美国人约瑟夫.洛克(1884~1962)。以专业的标准看,洛克什么家都算不上。那个时代还没有逍遥骑士和达摩流浪者,可洛克在当时就是那样的一个另类,一个"倔强和顽固”,甚至“有着怪癖”的人。然而,他把自己的本性和怪癖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比大多数旅行家在野外呆得更久,比大多数人类学家更贴近被观察的土地,比大多数探险家更吃苦耐劳,比大多数作家更富于幻想也更深人生活。结果是,也没有接受步步高升餽专业教育却当了教授,没有钱却拍了数不清的照片,不是纳西族却成了纳西族的文化名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6-09-26 22:31:32 摘录
    的确如明永村老人们所说,登山队、旅游者都不是最早来到卡瓦格博的“甲”(rgya)。今天,挎着照相机走村串寨的“甲”已经成了德钦的一道风景,狭义的"甲"主要指汉人,而广义的“甲”也包括白皮肤、黄头发的外国人。云南藏族对不同国家来的人给予不同的称谓。他们还用一个特别的词叫"洋人”。这个词专门用来指外国传教士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