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维特根斯坦传
维特根斯坦,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人。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运用大量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描绘维特根斯坦独特的精神世界以及传奇的一生,堪称一流的思想传记。
作者:[英] 瑞·蒙克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定价:79.00元
ISBN:7308086143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三章 罗素的爱徒
Entsagung
2018-05-04 13:15:34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ntsagung
2018-05-04 13:14:10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腾腾壹加壹
2017-09-11 23:46:10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腾腾壹加壹
2017-08-30 22:57:42 摘录
讨论了失去和保有灵魂的两天之后罗素和维特根斯坦还有另一场对话,这次对话揭示了他们各自伦理观的某些深层差异。事由是对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的讨论。维特根斯坦主张,科波菲尔为了斯提福兹和小爱弥丽的私奔而责怨斯提福兹,是错误的。罗素回答,在同样的情况下你也会做同样的事。维特根斯坦“很难过,拒绝相信;认为人能够而且应该总是对朋友忠诚、坚持爱他们”。
然后罗素问他,如果他同一个女人结婚,而她跟另一个男人跑了他的感觉会是怎样:
[维特根斯坦]说(我相信他)他不会感到愤怒或仇恨,只有完全的悲伤。他的本性是彻头彻尾的善;这就是他为什么看不到道德的必要。我原先完全错了;他在激情中会做所有事情,但不会实行任何冷血的不道德。他的态度非常自由;他觉得原则这种东西是无意义的,因为他的冲动是强烈的,从不是可耻的。
然而罗素的问题只对他这样吃锅望盆的人才算问题,对维特根斯坦这样的几乎无效。 不结婚无情人无私生子,有同性恋倾向,没事还总喜欢自我放逐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他能玩命作是因为家里有钱。 他是个直男Gay。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腾腾壹加壹
2017-07-26 23:28:07 摘录
离开剑桥前维特根斯坦和罗素有一次社交性的接触,这次他总算在罗素身边放松了下来,不再只是全然潜心于哲学问题,展现出了某些除此之外的自己。罗素终于发现他是奥地利人而非德国人,还有他“爱好文学,非常爱好音乐,举止宜人……而且,我觉得真是聪明”,因此:“我开始喜欢他了”。
不过,1912年1月维特根斯坦带着自己假期写的手稿回到剑桥时,真正的转折点才到来。读了手稿之后罗素对他的态度立刻改变了。他告诉奥特琳,手稿“非常好,比我的英国学生写的好得多,”又说:“我定会鼓励他。也许他会做出大事。”维特根斯坦后来告诉大卫品生特,罗素的鼓励使他确定得以获救,并结束了他九年的孤独和痛苦,在那九年里他不断地想到自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腾腾壹加壹
2017-07-17 00:10:22 摘录
日后罗素颇渲染了这些讨论,声称他到课堂所有的桌子椅子底下都看了个遍,企图使维特根斯坦信服并无犀牛在此。但很清楚的是,对维特根斯坦来说问题是形而上的而非经验的,关系到的是何种东西组成了世界,而非一只犀牛在此与否。事实上,他在这里如此固执地提出的观点,预示了《逻辑哲学论》著名的第一句话所表达的东西:“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物的总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腾腾壹加壹
2017-07-16 23:50:02 摘录
10月18日—米迦勒节学期①开始两周后——他突然出现在三一学院罗素的屋子里介绍自己时,显然事先没跟罗素联系过。
罗素正和C.K.奥格登(后来是《逻辑哲学论》的第一个译者)一起喝茶,这时:
……一个陌生的德国人出现了,他几乎不会说英语,但拒绝说德语。结果他是这么个人:曾在夏洛腾堡学工程,但在那期间自己对数学哲学产生了热情,现在来剑桥是想听听我怎么说。
这时候的维特根斯坦正在焦虑中,他不知道自己该当个工程师还是哲学家,妥妥的衣食无忧的学霸苦恼。但说他“几乎不会说英语”,要么是罗素记错了,要么是维特根斯坦不在状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致谢
序
*
第一部分 1889-1919
第一章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
第二章 曼彻斯特
第三章 罗素的爱徒
第四章 罗素的导师
第五章 挪威
第六章 火线之后
第七章 在前线
*
第二部分 1919-1928
第八章 印不出的真理
第九章 “一个纯农村的岗位”
第十章 走出荒野
*
第三部分 1929-1941
第十一章 第二次到来
第十二章 “证实主义阶段”
第十三章 迷雾散去
第十四章 一个新的开始
第十五章 弗朗西斯
第十六章 语言游戏:《蓝皮书和棕皮书》
第十七章 “投身行伍”
第十八章 忏悔
第十九章 奥地利终结
第二十章 不情愿的教授
*
第四部分 1941-1951
第二十一章 战时工作
第二十二章 斯旺西
第二十三章 这个时代的黑暗
第二十四章 一种面相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爱尔兰
第二十六章 无所归属之民
第二十七章 故事终
*
附录:巴特利的维特根斯坦及加密札记
引注
书目选
索引
译者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致谢
序
*
第一部分 1889-1919
第一章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
第二章 曼彻斯特
第三章 罗素的爱徒
第四章 罗素的导师
第五章 挪威
第六章 火线之后
第七章 在前线
*
第二部分 1919-1928
第八章 印不出的真理
第九章 “一个纯农村的岗位”
第十章 走出荒野
*
第三部分 1929-1941
第十一章 第二次到来
第十二章 “证实主义阶段”
第十三章 迷雾散去
第十四章 一个新的开始
第十五章 弗朗西斯
第十六章 语言游戏:《蓝皮书和棕皮书》
第十七章 “投身行伍”
第十八章 忏悔
第十九章 奥地利终结
第二十章 不情愿的教授
*
第四部分 1941-1951
第二十一章 战时工作
第二十二章 斯旺西
第二十三章 这个时代的黑暗
第二十四章 一种面相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爱尔兰
第二十六章 无所归属之民
第二十七章 故事终
*
附录:巴特利的维特根斯坦及加密札记
引注
书目选
索引
译者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致谢
序
*
第一部分 1889-1919
第一章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
第二章 曼彻斯特
第三章 罗素的爱徒
第四章 罗素的导师
第五章 挪威
第六章 火线之后
第七章 在前线
*
第二部分 1919-1928
第八章 印不出的真理
第九章 “一个纯农村的岗位”
第十章 走出荒野
*
第三部分 1929-1941
第十一章 第二次到来
第十二章 “证实主义阶段”
第十三章 迷雾散去
第十四章 一个新的开始
第十五章 弗朗西斯
第十六章 语言游戏:《蓝皮书和棕皮书》
第十七章 “投身行伍”
第十八章 忏悔
第十九章 奥地利终结
第二十章 不情愿的教授
*
第四部分 1941-1951
第二十一章 战时工作
第二十二章 斯旺西
第二十三章 这个时代的黑暗
第二十四章 一种面相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爱尔兰
第二十六章 无所归属之民
第二十七章 故事终
*
附录:巴特利的维特根斯坦及加密札记
引注
书目选
索引
译者后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讨论了失去和保有灵魂的两天之后罗素和维特根斯坦还有另一场对话,这次对话揭示了他们各自伦理观的某些深层差异。事由是对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的讨论。维特根斯坦主张,科波菲尔为了斯提福兹和小爱弥丽的私奔而责怨斯提福兹,是错误的。罗素回答,在同样的情况下你也会做同样的事。维特根斯坦“很难过,拒绝相信;认为人能够而且应该总是对朋友忠诚、坚持爱他们”。
然后罗素问他,如果他同一个女人结婚,而她跟另一个男人跑了他的感觉会是怎样:
[维特根斯坦]说(我相信他)他不会感到愤怒或仇恨,只有完全的悲伤。他的本性是彻头彻尾的善;这就是他为什么看不到道德的必要。我原先完全错了;他在激情中会做所有事情,但不会实行任何冷血的不道德。他的态度非常自由;他觉得原则这种东西是无意义的,因为他的冲动是强烈的,从不是可耻的。
离开剑桥前维特根斯坦和罗素有一次社交性的接触,这次他总算在罗素身边放松了下来,不再只是全然潜心于哲学问题,展现出了某些除此之外的自己。罗素终于发现他是奥地利人而非德国人,还有他“爱好文学,非常爱好音乐,举止宜人……而且,我觉得真是聪明”,因此:“我开始喜欢他了”。
不过,1912年1月维特根斯坦带着自己假期写的手稿回到剑桥时,真正的转折点才到来。读了手稿之后罗素对他的态度立刻改变了。他告诉奥特琳,手稿“非常好,比我的英国学生写的好得多,”又说:“我定会鼓励他。也许他会做出大事。”维特根斯坦后来告诉大卫品生特,罗素的鼓励使他确定得以获救,并结束了他九年的孤独和痛苦,在那九年里他不断地想到自杀。
日后罗素颇渲染了这些讨论,声称他到课堂所有的桌子椅子底下都看了个遍,企图使维特根斯坦信服并无犀牛在此。但很清楚的是,对维特根斯坦来说问题是形而上的而非经验的,关系到的是何种东西组成了世界,而非一只犀牛在此与否。事实上,他在这里如此固执地提出的观点,预示了《逻辑哲学论》著名的第一句话所表达的东西:“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物的总和。”
10月18日—米迦勒节学期①开始两周后——他突然出现在三一学院罗素的屋子里介绍自己时,显然事先没跟罗素联系过。
罗素正和C.K.奥格登(后来是《逻辑哲学论》的第一个译者)一起喝茶,这时:
……一个陌生的德国人出现了,他几乎不会说英语,但拒绝说德语。结果他是这么个人:曾在夏洛腾堡学工程,但在那期间自己对数学哲学产生了热情,现在来剑桥是想听听我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