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郎之争:一场针锋相对的战争
-
郎咸平由科龙现象得出结论:“中国在‘国退民进’中出现的问题与当初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极为相似,都时利用法制不健全,合法地侵吞国有资产。”此论一出,对顾雏军的质疑很快升级为传媒界、学术界乃至政界对“国退民进”战略的激烈争论。一时间观点针铎相对,一些学者认为郎咸平论点偏颇,对中国企业变革的大方向有误读,不够宽容。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还发表演讲,呼吁舆论环境要“善待企业家,不要把他们妖魔化”。同时,也有一钱学者则为郎咸平大声叫好,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左大培研究员等10多人其至联名发表声明“声援郎咸平”。这场大论战顿时掀起惊涛骇浪,中国经济界几乎所有重量级的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护“顾”卫“郎”,鲜明对立,构成近20年来经济砰论界规模最大、火药味最浓的一次大论战。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分享 收藏 0条评价+1
-
他入主科龙后的种种行为表明,他渐渐地喜欢上了这家公。在中国商业界一直籍籍无名的他很快找到了领导一家大公司的领袖感觉。有一次,他很感慨地说:“有了科龙,我可以与伊莱克斯的老板平起平坐。没有科龙的格林柯尔,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系统;没有科龙的顾雏平,就只是一个三流企业家了。”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时,他说:“如果有一天我老了,走到街上有人说,这个老头是做电冰箱的,他对中国电冰箱产业还作出了些贡献的,那我就没有白做。”这番话颇为煽怡,当他说出来的时候,一定也被自己感动了。然而,言犹在耳却很快被风吹散,他没有专心地成为一个做电冰箱的人,欲望——一说不请道不明的内心之魔——让他很快踏上了另外一条危险之路。观察20多年来的中国企业败局,可以发现,很多企业的崩塌都不出意外地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违背了基本的商业规律,二是企业家个人欲望的膨胀。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分享 收藏 0条评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