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1790

发布书摘:30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10-17

王阳明:一切心法

普通读者罕有知道,王阳明原是一个被翻案的奸佞。《明实录》里的王阳明不但奸邪,还很有几分色厉内荏的丑态,是一个墙头草一般的投机分子。他纵兵屠城,窃夺他人战功,散布异端邪说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熊逸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定价:84.00
  • ISBN:9787550280298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6-11-04 摘录自第 207 页
    “孔圣欲无言,下学从泛应”,这是用《论语·阳货》的掌故。孔子说自己“欲无言”,不想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了,我们这些做弟子的该怎么传承您的学问呢?”孔子答道"天又说过什么话呢,但四季照样流转,万物照样生长。"
    天的无言并非空寂,而是将“道”无声地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
    在没有科学思维指导下,古人的智慧是怎么来的,就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今天我们不仅可以悟道,还可以结合科学体系进行深入探索。
    +1
    1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1

  • 2016-11-03 摘录自第 165 页
    儒家认为人就活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存环境就只有这一片大地、如果人人都信佛,都不再生儿育女了、那么人类当然就要灭绝了,所以佛教是邪恶的,应该被人类断然抛弃。而在佛教看来,宇宙是无限的,生存环境是无限的,生命也是无限的,生命永远在六道当中轮回不息。生活的本质就是受苦,又因为轮回的缘故,这辈子受完了苦,下辈子、下下辈子乃至永远都会继续受苦在我们这个世界受完了苦,还会轮回到其他世界受苦,生命不息,受苦不止,就连自杀也不能使人解脱,因为这一世的生命完结了,还会轮回到下一世受苦。所谓“苦海无边”,就是这个意思。要想不再受苦,就必须摆脱轮回。
    理解无限或0是人类数学的一大突破,0好像是印度发明的,可能源于其宗教中类似“空”的概念,如果0和无限是源于佛教,那这就已经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了。 佛家看得确实比较长远,在我们看到的有限世界里,终止轮回就是生物灭绝,如果有无限个可轮回的世界,那么无论如何终止生命,都将轮回到某个世界上。这个角度我是没看出破绽,因为佛教不被纳入科学体系就是因为不能证伪。但借助量子力学来认知的话,这可能是合理的哟,薛定谔的猫说明,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事物的状态是叠加态,这是有悖于我们所习惯的科学认识事物方式的,因为科学不能研究没法观察的事物。也许此刻我们可以留个心眼了,可能过一个历史阶段,科学只是一个过时的认知方式罢了,不说空中楼阁的佛学,大数据思维方式已经初见端倪了。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6-11-02 摘录自第 100 页
    孝宗皇帝是个性情温和、不爱生事的人,这应该和他体质孱弱、精力不足有关。史书虽然称道他的"勤政",但这"勤政"一来只就他在位的前几年而言,二来也实在是被明朝皇帝的各种怠政反衬出来的,然而经济运作的规律是,统治者越少生事,经济发展也就越快。所以历史上只要一出现休养生息,经济就会突飞猛进,这不是因为朝廷管得好,而是因为朝廷管得少。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晓得感谢皇恩浩荡。
    近十几年,政府在释放市场活力,活力便真的出现了,而我们也确实会经常感谢某大大,感谢某爷爷智慧地韬光养晦,其实这只是遵循了经济生产的基本道理罢了。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6-11-02 摘录自第 90 页
    人的普遍心理,既容易服从权威,也同样容易从众从俗。心理学家的各种实验已经多次证实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这些特质,实验结果不但令我们惊奇,更令我们汗颜。
    但是,作为群居动物,这两种心理模式其实都是必不可缺的生存优势,因为无论是怀疑精神抑或独立思考的能力,都需要较多的反应时间,而反应时间在原始、严酷的生存环境里绝对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那些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是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但是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安全了,人面对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本能善于解决的问题。人逐渐离开了荒野生存,进入了社会生存,然后就是虚拟化生存,在越来越高级的生存环境中,越从众越被动。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6-11-01 摘录自第 37 页
    "乡愿"是这样一种人:想指责他却也挑不出他多大的错误,想斥骂他却也骂不出个所以然来,大家都觉得他是忠厚老实的好人,他自己也以正直、廉洁自居,只有当你真正拿尧舜之道来衡量他的时候,才会发现他是何等令人厌恶。
    这样的人,其实正是最宜于群居生活的人。他并没有内心坚守的道德准则,只是与世浮沉而已,总能够零障碍地融入任何社会评价体系。我们至多只会嫌他“乾乾终日,翼翼小心,驭朽索以同
    危,履薄冰而为惧”,所以除了尊敬和喜爱,我们很难对他摆出别种态度。
    世界不缺没有情怀和坚持的人,不做“乡愿”,既是圣人之路,也是每个不甘平凡的人的修炼之路。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