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阿拉伯的劳伦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
……
[ 展开全部 ]
斯到那里进行活动。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使其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非常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因此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书中描写了劳伦斯以气魄发动的长途奔袭亚喀巴、大马士革土耳其守军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阿拉伯枭雄费萨尔王子的友谊等诸多历史细节,突出剖析劳伦斯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内心对于英帝国中东政策的反抗与挣扎。为了突出劳伦斯的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壮举,作者还以并行线索叙述两位杰出的美国与德国情报人员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劳伦斯的衬托。 总之,这是一部出色的传记,传主充满魅力,传记本身也文笔优美流畅,情节曲折,而不失真,它是了解一战东线史、英帝国外交政策、中东现代史的钥匙。
[ 收起 ]
作者:[美] 斯科特·安德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72.00元
ISBN:7509759234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12章 大胆的计划
麦兜史努比
2018-06-05 15:00:36 摘录
让史上所有致力于防守的军事指挥官们恼火的是,平民似乎有个习惯,就是待在家里不动,一直待到入侵的敌军兵临城下。然而一旦箭矢或者子弹或者导弹开始乱飞的时候,平民却开始拖家带口、携带着锅碗瓢盆,慌不择路地逃难。毫不奇怪,这种匆匆忙忙的大逃亡最常见的结果是,通往战场的所有道路发生严重的交通堵塞,往往造成道路彻底瘫痪,守军很难将援军调上前线。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军队往往会预先将平民赶出可能成为战区的地方如果有必要,就用刺刀将平民驱逐出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初两年半中,在西线战场,由于战线僵持不动,极少发生强制疏散平民的事情。但在东方,尤其是奥斯曼战线,这种事情却是司空见惯。
奥斯曼人很容易就运用起了这种政策,而且也不仅仅是为了军事上的便利。几个世纪以来,君士坦丁堡的历代苏丹都深知自己在军事上的相对劣势和帝国的多民族特性,因此多次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实施焦土政策,将某地区的居民全部连根拔起、彻底疏散,以防止他们私下里或者公开地与入侵者合作。如果时间允许,还要将所有可能为敌人所用的物资全部运走,运不走的东西就烧毁、砸毁或者下毒。
青年土耳其党在其他领域都是改革派,他们在1908年上台后没有理由去采纳这种旧传统;或者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事态发展太快,他们来不及这么做。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几乎所有参战的军队都将整群的平民强制驱逐,主要原因不是为了军事上的便利,而是为了执行一个世纪后被称为种族清洗的政策。这场大规模的悲剧—数十万土耳其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和希腊人被永久性地逐出祖先的家园—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遗忘却为1915年春季的一场更为残暴和致命的惨剧,即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人被驱逐,立下了一个先例。虽然有着这场前不久发生的可怕事件,而且杰马勒帕夏本人还努力去缓和亚美尼亚人的处境,但在1917年初,他自己的叙利亚领地受到威胁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驱逐政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麦兜史努比
2018-06-05 14:33:29 摘录
俄国的局势(推翻罗曼诺夫皇朝)虽然对英法领导层来说令人非常不安,但却在另一个方面带来了益处。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拒绝让美国参加协约国阵营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他对倒行逆施的沙皇政权非常憎恶。在美国总统看来,有了彼得格勒的温和派新政府之后,俄国突然间成了“荣誉的联盟的合适伙伴”。再加上德国再度在大西洋开展潜艇战,以及德国引诱墨西哥进攻美国的可耻阴谋被揭露,威尔逊有了政治上的掩护,最终在4月初对德宣战。要将美国和平时期规模极小的军队扩充成一支主要的作战力量,并将它运过大西洋,涉及极大的后勤问题,所以美国“大兵”们在西线战场发挥重大作用还需要很长时间——大多数战争筹划者们估计需要至少一年—但随着战争继续而越来越接近破产的法国和英国听到美国参战的消息都长舒了一口气。
二月革命居然还有这个作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彩色插页1-20
手绘地图1-4
作者前言
序 章
第一部
第1章 花花公子在圣地
第2章 非同寻常的人
第3章 一件又一件美好的事情
第4章 到最后一百万人
第5章 可鄙的乱局
第6章 保守秘密的人
第7章 背信弃义
第二部
第8章 短兵相接
第9章 意图拥立君主的人
第10章 进军沃季赫
第11章 欺骗的迷雾
第12章 大胆的计划
第13章 亚喀巴
第三部
第14章 狂傲
第15章 奔向火焰
第16章 风暴聚集
第17章 孤独的追寻
第18章 大马士革
尾声 巴黎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彩色插页1-20
手绘地图1-4
作者前言
序 章
第一部
第1章 花花公子在圣地
第2章 非同寻常的人
第3章 一件又一件美好的事情
第4章 到最后一百万人
第5章 可鄙的乱局
第6章 保守秘密的人
第7章 背信弃义
第二部
第8章 短兵相接
第9章 意图拥立君主的人
第10章 进军沃季赫
第11章 欺骗的迷雾
第12章 大胆的计划
第13章 亚喀巴
第三部
第14章 狂傲
第15章 奔向火焰
第16章 风暴聚集
第17章 孤独的追寻
第18章 大马士革
尾声 巴黎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彩色插页1-20
手绘地图1-4
作者前言
序 章
第一部
第1章 花花公子在圣地
第2章 非同寻常的人
第3章 一件又一件美好的事情
第4章 到最后一百万人
第5章 可鄙的乱局
第6章 保守秘密的人
第7章 背信弃义
第二部
第8章 短兵相接
第9章 意图拥立君主的人
第10章 进军沃季赫
第11章 欺骗的迷雾
第12章 大胆的计划
第13章 亚喀巴
第三部
第14章 狂傲
第15章 奔向火焰
第16章 风暴聚集
第17章 孤独的追寻
第18章 大马士革
尾声 巴黎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奥斯曼人很容易就运用起了这种政策,而且也不仅仅是为了军事上的便利。几个世纪以来,君士坦丁堡的历代苏丹都深知自己在军事上的相对劣势和帝国的多民族特性,因此多次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实施焦土政策,将某地区的居民全部连根拔起、彻底疏散,以防止他们私下里或者公开地与入侵者合作。如果时间允许,还要将所有可能为敌人所用的物资全部运走,运不走的东西就烧毁、砸毁或者下毒。
青年土耳其党在其他领域都是改革派,他们在1908年上台后没有理由去采纳这种旧传统;或者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事态发展太快,他们来不及这么做。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几乎所有参战的军队都将整群的平民强制驱逐,主要原因不是为了军事上的便利,而是为了执行一个世纪后被称为种族清洗的政策。这场大规模的悲剧—数十万土耳其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和希腊人被永久性地逐出祖先的家园—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遗忘却为1915年春季的一场更为残暴和致命的惨剧,即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人被驱逐,立下了一个先例。虽然有着这场前不久发生的可怕事件,而且杰马勒帕夏本人还努力去缓和亚美尼亚人的处境,但在1917年初,他自己的叙利亚领地受到威胁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驱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