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阿拉伯的劳伦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
……
[ 展开全部 ]
斯到那里进行活动。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使其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非常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因此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书中描写了劳伦斯以气魄发动的长途奔袭亚喀巴、大马士革土耳其守军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阿拉伯枭雄费萨尔王子的友谊等诸多历史细节,突出剖析劳伦斯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内心对于英帝国中东政策的反抗与挣扎。为了突出劳伦斯的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壮举,作者还以并行线索叙述两位杰出的美国与德国情报人员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劳伦斯的衬托。 总之,这是一部出色的传记,传主充满魅力,传记本身也文笔优美流畅,情节曲折,而不失真,它是了解一战东线史、英帝国外交政策、中东现代史的钥匙。
[ 收起 ]
作者:[美] 斯科特·安德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72.00元
ISBN:7509759234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7章 背信弃义
麦兜史努比
2018-06-03 21:45:22 摘录
1916年春季,英国在中东已经与多方缔结了多个互相矛盾和抵触的协约。谁要是想为这种可耻行为辩护,倒是能方便地找到几个有力论据。
或许最显而易见的论据就是,古人云,在情场与战场大可以不择手段。到1916年5月,全欧洲范围内已经有数百万青年死亡,未来还将有更多人丧命;如果两面三刀和无法信守的虚假诺言能够推动战争早日结束,谁能反对呢?
还有一个语义学的问题,就是究竟如何定义“独立”。这个词在今天的含义一目了然、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在1916年却并非如此。对于帝国主义时代晚期的很多屈尊俯就的欧洲人来说,独立并不是说让土著民族自己治理自己的国家,而是一种家长制:一轮新的“白人的负担”,即对土著民族进行教化,当然还有剥削,一直到他们在未来某个无法确定的时间对现代文明有了足够的理解,能够自立为止。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英国的大部分高级政治家这么想,欧洲所有国家的政治家恐怕都是这么想的——来说,“独立”与“委任统治”、“控制区”或“宗主权”之间的距离并不像其他人眼中那样是一道鸿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麦兜史努比
2018-06-03 20:38:24 摘录
自古以来,战争中的所有民族和国家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往往得出的是可怕的答案:已经死了这么多人,挥霍了这么多财富怎么可以承认这一切都白费了呢?承认自己错了是不可能的,现状又是维持不下去的,剩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大投入、让冲突升级。于是,在1915年底,欧洲各参战国已经不满足于当初开战要达到的目的一这些目的往往是非常鸡毛蒜皮的一而是更进一步。可接受的和平条件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这场战争的目标不再是在帝国霸业中占竞争对手一点小便宜,而是将其彻底打残,让对手永远没有能力开展一场如此毁天灭地而又毫无意义的战争。
但打败了敌人还只是赢了一半;战争要真正说得过去,就必须有物质利益进账。根据现代欧洲的习惯,战争的赢家会向输家索取战争赔款,占领个把有争议的省份等。但相对于这场战争的惨重代价而言,这些利益都太不值一提了。如果要让这所有的血腥残杀都没有白费的话,就必须有一个帝国的新的黄金时代,赢家要比以往富裕得多、辉煌得多。于是,这种思想就将这个恶性循环推向了必然的、凶恶的结果。想一想最终的胜利者将得到哪些好处,失败者又将失去多少东西,现在还怎么可能罢手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投入——更多士兵、更多金钱、更多损失——等到最终胜利的时候,就将得到更多领土、更多财富和更多权力来补偿这一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麦兜史努比
2018-06-03 20:36:29 摘录
劳伦斯当然并没有天真到相信这就能彻底解决问题。恰恰相反,在1915年秋季,厮杀中的欧洲列强产生了一个执拗反常的观念,这表明中东局势将会变得更加复杂,纷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要理解这种观念,我们必须看清战争的整体局势。在西线,英法军队和德军之间400英里长的无人地带在一年中几乎没有移动一寸。东线虽然不是这样静止不动,但产生了另一种僵局。俄国在战争的最初几天在西北战线被德军打得遍体鳞伤,后来在西南战线对
倒霉的奥匈帝国军队大打出手,才出了一口气。不料德军赶来援助奥匈帝国,于是俄军又遭遇了惨败。这就形成了一种致命的局面——俄国打败奥匈帝国取得的成功被德国打败俄国抵消——并一直持续到1917年。但要说愚蠢盲目、徒劳无功,排第一的还要数意大利东北部新开的南线战场。意大利在1915年11月才姗姗来迟地与协约国结盟,加入战争。意大利已经向居高临下地据守一座崎岖山谷的奥匈帝国军队发动了四次进攻,虽然意大利军队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每一次都被杀得血流成河。在整个战争期间,为争夺伊松佐河谷就爆发了12场战役,导致意大利军队伤亡约60万人。
当然,僵局是一柄双刃剑,协约国没有进展,同盟国也没有什么好消息。
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却没有任何进展,各参战国或许应当考虑议和,或者想办法跳出这个烂摊子了。但是,它们却做了完全相反的事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麦兜史努比
2018-06-03 20:33:07 摘录
在萨沃伊办公室墙壁上的奥斯曼帝国地图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这些斗争的徒劳无益。1915年11月,这个战区的战事已经持续一年,有数十万人命丧黄泉,但地图基本上没有变化。
在加里波利,地中海远征军仍然苦苦困守浸透鲜血的滩头阵地,但就连这些在土耳其土地上的小小立足点也很快要消失了。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协约国军队从加里波利的撤退是整个战役唯一一个执行有力的阶段。在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人的苦难在继续,毫无缓和的迹象;叙利亚的阿拉伯分离主义者也惨遭杰马勒帕夏的秘密警察的屠戮。本可以帮助亚美尼亚人和阿拉伯分离主义者的亚历山大勒塔登陆计划似乎已经被彻底废弃,虽然开罗方面无人理解其原因(几周之后,伦敦的陆军部才终于告知埃及方面,法国政府公开地扼杀了这个计划)。土耳其军队已经在西奈半岛远方的巴勒斯坦掘壕据守下来,据说英军即将对其展开常规的正面攻势。即便这次攻势能够成功——加里波利的惨痛教训让人很难相信它能够成功——英军随后也将不得不缓慢而艰难地北上,向土耳其内陆前进。地图上唯一的亮点是伊拉克。在那里,一支英属印度军队在过去的七个月中沿着底格里斯河步步紧逼,到11月中旬已经兵临巴格达城下。就算能够攻克这座奥斯曼帝国的边陲城市,也很难对千里之外的君士坦丁堡产生实质性影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彩色插页1-20
手绘地图1-4
作者前言
序 章
第一部
第1章 花花公子在圣地
第2章 非同寻常的人
第3章 一件又一件美好的事情
第4章 到最后一百万人
第5章 可鄙的乱局
第6章 保守秘密的人
第7章 背信弃义
第二部
第8章 短兵相接
第9章 意图拥立君主的人
第10章 进军沃季赫
第11章 欺骗的迷雾
第12章 大胆的计划
第13章 亚喀巴
第三部
第14章 狂傲
第15章 奔向火焰
第16章 风暴聚集
第17章 孤独的追寻
第18章 大马士革
尾声 巴黎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彩色插页1-20
手绘地图1-4
作者前言
序 章
第一部
第1章 花花公子在圣地
第2章 非同寻常的人
第3章 一件又一件美好的事情
第4章 到最后一百万人
第5章 可鄙的乱局
第6章 保守秘密的人
第7章 背信弃义
第二部
第8章 短兵相接
第9章 意图拥立君主的人
第10章 进军沃季赫
第11章 欺骗的迷雾
第12章 大胆的计划
第13章 亚喀巴
第三部
第14章 狂傲
第15章 奔向火焰
第16章 风暴聚集
第17章 孤独的追寻
第18章 大马士革
尾声 巴黎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彩色插页1-20
手绘地图1-4
作者前言
序 章
第一部
第1章 花花公子在圣地
第2章 非同寻常的人
第3章 一件又一件美好的事情
第4章 到最后一百万人
第5章 可鄙的乱局
第6章 保守秘密的人
第7章 背信弃义
第二部
第8章 短兵相接
第9章 意图拥立君主的人
第10章 进军沃季赫
第11章 欺骗的迷雾
第12章 大胆的计划
第13章 亚喀巴
第三部
第14章 狂傲
第15章 奔向火焰
第16章 风暴聚集
第17章 孤独的追寻
第18章 大马士革
尾声 巴黎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或许最显而易见的论据就是,古人云,在情场与战场大可以不择手段。到1916年5月,全欧洲范围内已经有数百万青年死亡,未来还将有更多人丧命;如果两面三刀和无法信守的虚假诺言能够推动战争早日结束,谁能反对呢?
还有一个语义学的问题,就是究竟如何定义“独立”。这个词在今天的含义一目了然、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在1916年却并非如此。对于帝国主义时代晚期的很多屈尊俯就的欧洲人来说,独立并不是说让土著民族自己治理自己的国家,而是一种家长制:一轮新的“白人的负担”,即对土著民族进行教化,当然还有剥削,一直到他们在未来某个无法确定的时间对现代文明有了足够的理解,能够自立为止。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英国的大部分高级政治家这么想,欧洲所有国家的政治家恐怕都是这么想的——来说,“独立”与“委任统治”、“控制区”或“宗主权”之间的距离并不像其他人眼中那样是一道鸿沟。
但打败了敌人还只是赢了一半;战争要真正说得过去,就必须有物质利益进账。根据现代欧洲的习惯,战争的赢家会向输家索取战争赔款,占领个把有争议的省份等。但相对于这场战争的惨重代价而言,这些利益都太不值一提了。如果要让这所有的血腥残杀都没有白费的话,就必须有一个帝国的新的黄金时代,赢家要比以往富裕得多、辉煌得多。于是,这种思想就将这个恶性循环推向了必然的、凶恶的结果。想一想最终的胜利者将得到哪些好处,失败者又将失去多少东西,现在还怎么可能罢手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投入——更多士兵、更多金钱、更多损失——等到最终胜利的时候,就将得到更多领土、更多财富和更多权力来补偿这一切。
要理解这种观念,我们必须看清战争的整体局势。在西线,英法军队和德军之间400英里长的无人地带在一年中几乎没有移动一寸。东线虽然不是这样静止不动,但产生了另一种僵局。俄国在战争的最初几天在西北战线被德军打得遍体鳞伤,后来在西南战线对
倒霉的奥匈帝国军队大打出手,才出了一口气。不料德军赶来援助奥匈帝国,于是俄军又遭遇了惨败。这就形成了一种致命的局面——俄国打败奥匈帝国取得的成功被德国打败俄国抵消——并一直持续到1917年。但要说愚蠢盲目、徒劳无功,排第一的还要数意大利东北部新开的南线战场。意大利在1915年11月才姗姗来迟地与协约国结盟,加入战争。意大利已经向居高临下地据守一座崎岖山谷的奥匈帝国军队发动了四次进攻,虽然意大利军队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每一次都被杀得血流成河。在整个战争期间,为争夺伊松佐河谷就爆发了12场战役,导致意大利军队伤亡约60万人。
当然,僵局是一柄双刃剑,协约国没有进展,同盟国也没有什么好消息。
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却没有任何进展,各参战国或许应当考虑议和,或者想办法跳出这个烂摊子了。但是,它们却做了完全相反的事情。
在加里波利,地中海远征军仍然苦苦困守浸透鲜血的滩头阵地,但就连这些在土耳其土地上的小小立足点也很快要消失了。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协约国军队从加里波利的撤退是整个战役唯一一个执行有力的阶段。在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人的苦难在继续,毫无缓和的迹象;叙利亚的阿拉伯分离主义者也惨遭杰马勒帕夏的秘密警察的屠戮。本可以帮助亚美尼亚人和阿拉伯分离主义者的亚历山大勒塔登陆计划似乎已经被彻底废弃,虽然开罗方面无人理解其原因(几周之后,伦敦的陆军部才终于告知埃及方面,法国政府公开地扼杀了这个计划)。土耳其军队已经在西奈半岛远方的巴勒斯坦掘壕据守下来,据说英军即将对其展开常规的正面攻势。即便这次攻势能够成功——加里波利的惨痛教训让人很难相信它能够成功——英军随后也将不得不缓慢而艰难地北上,向土耳其内陆前进。地图上唯一的亮点是伊拉克。在那里,一支英属印度军队在过去的七个月中沿着底格里斯河步步紧逼,到11月中旬已经兵临巴格达城下。就算能够攻克这座奥斯曼帝国的边陲城市,也很难对千里之外的君士坦丁堡产生实质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