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亲密关系(第5版)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伟大文学作品有许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的专著尚为数不多。 《亲密关系》从一出版,就立即获得了读
……
[ 展开全部 ]
者的普遍喜爱,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首肯,更是得到普通读者的高度评价。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有强调可读性。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参考;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只要他(她)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 收起 ]
作者:罗兰•米勒 (Rowland Miller) 丹尼尔•珀尔曼 (Daniel Perlman)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定价:68.00元
ISBN:7115246882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104 )
评价 (1 )
第一章人际关系的构成
吉树雪
2021-07-31 17:38:52 摘录
人际关系的替代收益 CL alt我们可以容忍目前伴侣的最差结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吉树雪
2020-06-05 16:32:32 摘录
“享乐适应症”:昨天还在感激的是,我今天就会理所当然的接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吉树雪
2020-05-22 13:28:18 摘录
自尊评价表 与亲密伴侣的紧密联系,让我们享受到支持和关心的丰厚回报,但如果发现伴侣不值得信任,也让我们容易受到背叛和拒绝的极具破坏性的伤害。 高自尊的人因为对伴侣给自己的爱恋和关心充满信心,即使亲密关系出现困难,也能和伴侣主动拉近距离。相反低自尊的人会持续怀疑对方的关心和信赖,一旦情况变糟就会从伴侣身边抽身离去,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低自尊的人总是把自己脆弱的自尊心置于亲密关系之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吉树雪
2020-05-22 13:23:37 摘录
研究者已经发现一些能概括世界上所有人的核心特质——大五人格特质。大部分核心特质会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质量。外向,随和,尽责的人,一般拥有更丰富更愉快的人际关系。假以时日,拥有这些特质的人就会成为理想的配偶人选。 其中神经质越强的人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越低。 注意:人格影响人际关系的程度远大于人际关系影响人格的程度。与生俱来的人格对人们后来经历的影响远大于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而人际关系对于个体最大的影响是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评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吉树雪
2020-05-04 20:14:43 摘录
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4种依恋类型。 1.安全性: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忧心独处和不为人接纳。 2.痴迷型: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紧密。没有亲密关系让我不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重他一样看重我。 3.恐惧型: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 4.疏离型: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很安心,对我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我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别人依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吉树雪
2020-05-04 19:02:37 摘录
性别比率:特定人群中每100位女性对应多少位男性。如果性别比率高,则男多女少,如果性别比率低则男少女多。 高性别比率的社会倾向于支持老式传统的两性性别角色。如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20世纪60年代晚期 提倡“新解放”“女权运动”的美国。 低性别比率的社会倾向于颠覆传统,鼓励妇女外出工作以自立,默许婚外性关系的存在。如古罗马时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吉树雪
2020-05-03 21:23:31 摘录
归属需要使“我们与觉得和自己有关联的人的正常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 Baumeister lean,1995,p501)。
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待与那些了解、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
个体需要的亲密关系无需太多、几个便可。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建立其他人际关系的内驱力就会降低(因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归属需要和我们伴侣的身份地位并无多大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
亲密关系中包含人的归属需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吉树雪
2020-05-03 21:20:03 摘录
研究者(Ben-Ani&Lavee,2007; Laurenceau et al.,2004)和普通人( Marston et al.,l998; Parks&Floyd,1996)都认为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差异:
了解程度( knowledge)、关心程度(care)、相互依赖性( interdependence)、相互一致性(mu
tuality)、信任度(tmus)以及忠诚度( commitmen)。
这6个方面未必全部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单独出现于其中。一般而言,最令人满意和最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应当包括所有6个特征,但如果只存在其中某些特征,亲密程度就会减弱。
所以并不存在单一的亲密关系模式。我们需要记住,人际关系最简单,最基本的特点是种类多样,规格不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一胖就胖脸
2019-01-06 16:26:32 摘录
◆他人的眼睛,是我们的监狱;他人的
思想,是我们的牢笼。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いい名前
2018-11-05 09:02:41 摘录
亲密关系的性质
那么,亲密关系究竟是什么?答案要看你问的是谁了,因为亲密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许多不同的成分( Prager& Roberts,2004)。然而研究者(Ben-Ani&Lavee,2007; Laurenceau et al.,2004)和普通人( Marston et al.,1998; Parks&Floyd,1996)都认为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差异:了解程度( knowledge)、关心程度(care)、相互依赖性( interdependence)、相互一致性(mu
tuality)、信任度( trust)以及忠诚度( commitment)。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野指针
2018-04-14 14:03:45 摘录
但另一方面,儿童的气质对其受到的养护水平只有中等程度的影响( Vaughn&Bost,1999),基因对依恋类型的影响也不大( Waller& Shaver,1994)。相反,正如发展心理学家起初所认为的那样,个体经验在塑造人际关系的依恋类型上起着重要作用。母亲对待新生儿的行为可以预测儿童长大后的依恋类型( Isabella,1998):在亲密关系中满足、快乐的母亲,她们的孩子也倾向于拥有这种风格,而不安全型的母亲则往往有不安全型的孩子。事实上,在孩子还未出生时,根据母亲的依恋类型来预测儿童的依恋类型,其准确度高达75%( Fonagy et al.,1991)。怀孕时快乐的准妈妈与焦虑矛盾的准妈妈相比,在1年后前者的孩子更可能具有安全型依恋。
所以高知识时代,另一部分没有结婚的女性可能就是出于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 同时说明下一代教育的重要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JR
2017-05-31 15:15:27 摘录
人们可能意识不到性别比率变化的重要性。高性别比率的社会(女性较少)倾
向于支持老式、传统的两性性别角色( Pedersen,1991; Secord,1983),即男主外女
主内,妻子在家相夫教子,丈夫外出工作养家。这种文化形态在性生活上也相对保
守。理想的新娘应该是处女,未婚先孕让人蒙羞,公开同居几乎绝迹。离婚不受欢迎。相形之下,低性别比率的社会(男性较少)倾向于颠覆传统,也更为宽容。鼓励妇女外出工作以自立,默许(虽不提倡)婚外性关系的存在。如果不慎怀孕,成为未婚妈妈也无可厚非。妇女穿的裙子都要更短些( Barber,1999)。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形可能有所不同,但这种基本模式却是贯穿整个历史的( Guttentag&Secord,1983)。古罗马时代性别比率低,以骄奢淫逸而闻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性别比率高,以贞洁守礼而著称。美国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性别比率低,是随心所欲、恣意寻欢的十年。那么出现“性解放”和“女权运动”的20世纪60年代晚期,
性别比率高还是低?答案是非常低。
原来如此,所以女权运动也只是女性人数相对多了而已?整个社会还是男权社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冀北
2017-04-29 22:00:11 摘录
在许多领域,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自我评价看起来极大地受到我们假想中其他人的看法影响(Koch & Sheppend, 2008 )。
进一步的证据是,我们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如果他人不喜欢我们,我们要喜欢自己非常困难(的确,这样做很不现实)。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足够的接纳和欣赏,长期处在低自尊的人就会形成负面的自我评价。
有时,非常不公平。有些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却成了糟糕人际关系的牺牲品。尽管他们招人喜爱,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却因为他人的苛刻对待产生了低自尊。这些人进人伙伴更友善、更欣赏的新人际关系又会怎样呢?他们接受到的新反馈能否慢慢提高他们的低自尊呢?
这却未必。一系列令人信服的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人有时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从而损害亲密关系(Mu·ray et al,,2001),还觉知到根本就不存在的伴侣的漠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冀北
2017-04-29 21:32:37 摘录
我们需要对人际关系条分缕析,进一步区分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和性认同(gender)差异,确切地讲,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相反,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Canaıy&Emmers-Sommer,1997)。例如,养育子女后,女性为母亲,男性为父亲,这就是性别(生理)差异;但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有爱心,更关心孩子的社会共识,则反映的是一种性认同差异。许多男性和女性一样充满柔情、富有爱心地关心下一代,但如果我们希望和鼓励女性成为儿童的主要抚育者,那么我们就会在养育风格上人为地制造文化上的性认同差异,这种性认同差异既非自然本性,也非与生俱来。
有些男女不同的认知可能只是刻板印象,是后天习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冀北
2017-04-29 21:28:58 摘录
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般重要和有影响。常识倾向于美化和夸大性别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把个体分为男女最简单,并能方便地给他们贴上不同的刻板印象标签。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个老梗是误导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人际关系的构成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三章吸引力
第四章社会认知
第五章沟通
第六章相互依赖
第七章友谊
第八章爱情
第九章性爱
第十章压力与紧张
第十一章冲突
第十二章权力和暴力
第十三章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
第十四章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人际关系的构成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三章吸引力
第四章社会认知
第五章沟通
第六章相互依赖
第七章友谊
第八章爱情
第九章性爱
第十章压力与紧张
第十一章冲突
第十二章权力和暴力
第十三章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
第十四章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人际关系的构成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三章吸引力
第四章社会认知
第五章沟通
第六章相互依赖
第七章友谊
第八章爱情
第九章性爱
第十章压力与紧张
第十一章冲突
第十二章权力和暴力
第十三章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
第十四章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归属需要使“我们与觉得和自己有关联的人的正常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 Baumeister lean,1995,p501)。
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待与那些了解、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
个体需要的亲密关系无需太多、几个便可。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建立其他人际关系的内驱力就会降低(因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归属需要和我们伴侣的身份地位并无多大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
了解程度( knowledge)、关心程度(care)、相互依赖性( interdependence)、相互一致性(mu
tuality)、信任度(tmus)以及忠诚度( commitmen)。
这6个方面未必全部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单独出现于其中。一般而言,最令人满意和最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应当包括所有6个特征,但如果只存在其中某些特征,亲密程度就会减弱。
所以并不存在单一的亲密关系模式。我们需要记住,人际关系最简单,最基本的特点是种类多样,规格不齐。
思想,是我们的牢笼。
那么,亲密关系究竟是什么?答案要看你问的是谁了,因为亲密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许多不同的成分( Prager& Roberts,2004)。然而研究者(Ben-Ani&Lavee,2007; Laurenceau et al.,2004)和普通人( Marston et al.,1998; Parks&Floyd,1996)都认为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差异:了解程度( knowledge)、关心程度(care)、相互依赖性( interdependence)、相互一致性(mu
tuality)、信任度( trust)以及忠诚度( commitment)。
向于支持老式、传统的两性性别角色( Pedersen,1991; Secord,1983),即男主外女
主内,妻子在家相夫教子,丈夫外出工作养家。这种文化形态在性生活上也相对保
守。理想的新娘应该是处女,未婚先孕让人蒙羞,公开同居几乎绝迹。离婚不受欢迎。相形之下,低性别比率的社会(男性较少)倾向于颠覆传统,也更为宽容。鼓励妇女外出工作以自立,默许(虽不提倡)婚外性关系的存在。如果不慎怀孕,成为未婚妈妈也无可厚非。妇女穿的裙子都要更短些( Barber,1999)。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形可能有所不同,但这种基本模式却是贯穿整个历史的( Guttentag&Secord,1983)。古罗马时代性别比率低,以骄奢淫逸而闻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性别比率高,以贞洁守礼而著称。美国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性别比率低,是随心所欲、恣意寻欢的十年。那么出现“性解放”和“女权运动”的20世纪60年代晚期,
性别比率高还是低?答案是非常低。
进一步的证据是,我们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如果他人不喜欢我们,我们要喜欢自己非常困难(的确,这样做很不现实)。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足够的接纳和欣赏,长期处在低自尊的人就会形成负面的自我评价。
有时,非常不公平。有些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却成了糟糕人际关系的牺牲品。尽管他们招人喜爱,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却因为他人的苛刻对待产生了低自尊。这些人进人伙伴更友善、更欣赏的新人际关系又会怎样呢?他们接受到的新反馈能否慢慢提高他们的低自尊呢?
这却未必。一系列令人信服的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人有时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从而损害亲密关系(Mu·ray et al,,2001),还觉知到根本就不存在的伴侣的漠视。